行,直接说重点。问三支一扶考试看什么书?这问题,就跟问高考看什么书一样,标准答案有,但又不完全是标准答案。
核心的几大块,跑不了:
-
《公共基础知识》:这玩意儿是基础中的基础,简称“公基”。内容那叫一个包罗万象,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中特理论(尤其是最新的习思想,必考!),下到法律常识、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还有那绕来绕去的时事政治。书嘛,市面上主流机构出的教材都大同小异,比如中公、华图、粉笔这些,找一本最新版的、体系看起来比较清晰、你个人感觉排版舒服的就行。关键不是看哪本“神书”,而是把知识点吃透。我个人倾向于那种知识点后面直接带几个小练习的,方便及时巩固。别光看,得做题!
-
《职业能力测验》(或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职测”或“行测”。这部分跟考公务员的行测很像,但难度和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具体看你考的省份。主要就是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几块。这部分,刷题是王道!教材主要是帮你理清题型和解题方法、技巧。但光看方法没用,必须下水游泳,就是做题!大量的题!历年真题尤其重要,能帮你找到感觉,把握难度。可以买专项练习册,比如你数量关系弱,就专门攻克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是能快速提分的部分,多练练,掌握方法,计算仔细点,性价比很高。
-
《申论》(部分地区考察,或者叫《综合应用能力》、《综合知识》应用部分等):这个看你报考地方的具体要求。如果考申论,那也是个硬骨头。它不是让你写得多华丽,而是考察你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文字表达的能力。说白了,就是给你一堆材料,让你读明白,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或者写个小作文、大作文啥的。申论的学习,光看书效果有限,一定要动笔写!可以看看主流机构的教材,了解答题思路和框架。更重要的是,多看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半月谈、求是这些官方媒体的文章,学习它们的语言风格、逻辑结构、看问题的角度。然后,就是写真题,反复写,找人批改(如果能找到的话),或者自己对照参考答案反复修改。关注社会热点,尤其是和基层、农村、农业、扶贫、乡村振兴相关的,这些都是申论材料的常客。
好了,直接答案给完了。但事情要真这么简单就好了。
你以为捧着这几类书死磕就行了?那可就太天真了。三支一扶考试,它有它的特殊性。
你得搞清楚,三支一扶是干嘛的?是让你去基层服务的!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现在主要是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对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考试内容,尤其是公基和申论部分,很可能会紧密结合当地实际!
所以,除了上面说的全国通用的“硬通货”教材和习题,你必须、一定、千万要关注你报考省份、甚至市县的特色!
怎么关注?
- 看最新的《招考公告》和《考试大纲》! 这比任何辅导书都重要!公告和大纲会明确告诉你考什么科目,各个科目占多少分,有没有地方性的特殊要求。有些地方可能还会考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省情市情。这些东西,通用教材上可没有,得你自己去找资料看。比如,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最新的发展规划、重要的民生政策等等。别嫌麻烦,这几分可能就是你上岸的关键。
- 研究本地的历年真题! 这是宝藏!全国的真题要做,但本地的真题更要精做!从中你能揣摩出本地出题的偏好、难度、侧重点。比如,有的地方特别喜欢考省内的历史文化,有的地方侧重考最新的扶贫政策。通过真题,你能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 时事政治,要看“本地版”的! 除了中央的大政方针,你报考省份的重大会议、重要决策、领导讲话,也得留意。很多时候,申论的材料或者公基的题目,就直接来源于本地新闻。多看看本地党报、政府官网。
再来说说书本身怎么用的问题。
别搞“书山学海”那一套,买一堆书,最后每本都翻两页,等于没看。精选是关键。
- 教材,选定一两本,反复看,吃透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重要的知识点,勾画、做笔记、整理框架图,怎么印象深刻怎么来。别像看小说一样,看过就忘。
- 习题,先系统练,再专项突破,最后模拟冲刺。 系统练,就是跟着教材章节走。专项突破,就是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比如图形推理老错,那就集中练图形推理。模拟冲刺,就是找套卷,掐着时间做,完全模拟考场状态,提前适应节奏。
- 错题本,一定要有! 做错的题,不是对完答案就完了。要把错题抄下来(或者剪下来贴上),旁边标注正确答案、解题思路、自己错在哪里、涉及的知识点。定期翻看错题本,比你做一百道新题都有用。
还有,心态也很重要。
备考是个苦差事,尤其是看着身边的人该玩的玩,该工作的工作,自己却要天天对着这些枯燥的文字和题目。焦虑、烦躁、自我怀疑,都是正常的。
这时候,别钻牛角尖。觉得看书看不进去了,就换个方式,比如看看相关的时政新闻视频,听听知识点讲解的音频。或者干脆出去走走,运动一下,换换脑子。
也别盲目跟风。看别人报班,你也急着报。看别人买什么“内部资料”,你也想搞一份。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有的人适合自学,有的人需要约束。有的人白天效率高,有品的人晚上状态好。了解你自己。
最后,想泼点冷水,又觉得该给点鼓励。
书,只是你备考路上的工具,是你的武器库。但光有武器不行,你得会用,得知道战场在哪儿(了解考试特点),得有策略(制定学习计划),还得有强大的内心(保持良好心态)。
三支一扶考试,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它不像国考省考那么卷,但报的人也不少。它考的知识,很多是基础性的,但范围广,需要你耐心去积累。
别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看什么书”上,更重要的是“怎么看”、“怎么学”、“怎么考”。
公共基础知识那本书要啃透,知识点要记牢;职业能力测验那本习题集要做烂,速度和准确率要练上去;如果考申论,那就要多读多写多思考,关心国家大事和基层实际。然后,死死盯住你报考地的公告和大纲,把地方性的东西补上。真题反复刷,时政天天看。
差不多就这些了。剩下的,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了。
祝你好运吧,未来的“服务基层小能手”!路不好走,但风景,或许值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