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非常明确地说,公务员考试,很大程度上,是有专业限制的。这几乎是摆在所有想考公的人面前的第一道,也是相当硬核的一道门槛。
你想想看,国家招人,不是搞慈善,也不是大学扩招,是为了让具体的部门、具体的岗位能够正常运转起来。每个岗位都有它的职责范围,需要相应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比如税务局要查账,你总不能让一个学音乐的去吧?(当然,极端情况、特殊人才引进另说,但普遍考公就是这样)。法院要判案子,那法学类专业肯定是首选,甚至很多岗位直接就写明了必须是“法学”或者“法律硕士(法学)”,连(非法学)的法律硕士都可能被卡。这就是现实。
所以,专业限制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形式五花八门。
最严格的那种,就是直接点名道姓,要求“XX专业”,比如“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这种基本上没得商量,你的毕业证上写的专业名称必须一字不差,差一个字,哪怕意思再接近,审核的时候都可能给你打回来。你说你学的是“财务管理”,人家要“会计学”,行不行?大概率,不行。除非招考公告里特别注明“会计学或财务管理”,否则别冒险。
稍微宽松一点的,是按“专业大类”来限制。比如要求“经济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机械类”。这种就好很多了,一个大类下面包含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具体的专业。比如“经济学类”可能就包括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等等。这种时候,你就得去查教育部发布的那个《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或者研究生专业目录,看看自己的专业到底属于哪个大类。这个目录,简直就是考公人的“寻宝图”或者“生死簿”。
还有一种,相对更友好一点,但也更模糊,就是要求“XX相关专业”。比如“要求具有两年以上XX相关工作经历,XX相关专业背景优先”。这种“相关”就很有说道了。什么是相关?解释权往往在招人单位那里。你觉得你的专业很相关,但人家可能不这么认为。这时候,要么你专业确实非常硬核对口,要么你就得在报名前,厚着脸皮打电话去招考单位问清楚,“喂,您好,我是学XX专业的,请问这个算不算你们要求的相关专业啊?” 得到肯定答复才敢报。
当然,也有传说中的“不限专业”岗位。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感觉一下子所有专业的同学都有了希望?
醒醒!
“不限专业”的岗位,确实存在。但是,我跟你讲,这种岗位,要么就是条件极其艰苦的边远地区基层岗位,要么就是一些综合性管理岗位,要么就是招的人数特别少,要么…就是以上几种情况的叠加。最要命的是,这种岗位往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竞争会激烈到让你怀疑人生!你想啊,所有那些专业被限制得死死的、找不到对口岗位的考生,还有那些万金油专业的毕业生,甚至是一些想跨行进入体制内的人,他们的眼睛都会齐刷刷地盯上这些“不限专业”的香饽饽。报录比达到几百比一,甚至上千比一,那都是家常便饭。简直就是神仙打架,卷到飞起。你以为你是去考试的?不,你是去参加“吃鸡”决赛圈的。
所以,别天真地以为“不限专业”就是你的救命稻草。它可能是,但大概率是一根悬在万丈悬崖上的、极其脆弱的稻草,下面是黑压压一片跟你一样想抓住它的人。
那么,这个专业限制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说白了,就是为了提高招聘效率和匹配度。公务员系统那么庞大,每年招那么多人,如果完全不设专业门槛,那报名人数得爆炸,筛选成本也太高了。而且,专业背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快速适应岗位要求。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基本逻辑。虽然也有人说,很多公务员岗位干到后面,专业知识用得不多,更多是沟通协调、办文办事的能力。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入门的时候,专业对口还是能让你更快上手,减少单位的培训成本。
这个专业限制对考生的影响可太大了。
很多人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可能就得考虑将来的就业方向,包括考公。有些专业,比如法学、会计学、计算机、汉语言文学,被称为“考公万金油专业”(虽然现在也没那么“万金油”了,竞争同样激烈),就是因为这些专业在公务员考试的职位表里,需求量相对较大,岗位选择面宽。而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比如历史学、哲学、天文学、地质学(除非去特定的对口单位,如文物局、地震局等),可能在考公时就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岗位寥寥无几,甚至一个都没有。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手握一张电影票,兴冲冲跑到电影院,却发现唯一放映的厅,只放你看不了的恐怖片,或者人家根本就不让你进这个厅,那叫一个憋屈。
每年职位表(国考、省考都会发布那个包含了所有招录岗位及其要求的Excel表)出来的时候,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专业对口,选择一大把,挑花了眼。有的人,拿着自己的毕业证,翻遍了那密密麻麻的表格,从头到尾,找不到一个自己能报的岗位。那种失落感,没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
还有些更微妙的情况。比如你的专业名称和人家要求的就差一两个字,或者你是辅修/第二学位,人家认不认?或者你是海外留学回来的,专业名称翻译过来怎么对应国内的目录?这些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沟通、确认,甚至看运气。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公务员考试有专业限制吗?
答案是:有,而且很重要! 它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或者说是一张巨大的筛子,在考试开始前,就已经过滤掉了一大部分人。
如果你打算考公,第一件事,绝对不是埋头刷题,而是拿出你的毕业证,仔仔细行地研究近几年的职位表,看看你的专业到底能报哪些地方、哪些岗位。了解清楚这个专业限制的游戏规则,是考公路上必须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否则,你可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后却发现,连入场券都拿不到。
当然,也不是说专业不对口就完全没希望了。你可以关注那些“不限专业”的岗位(做好心理准备!),或者看看是否有岗位接受“专业大类”,或者考虑考取第二学位、研究生来更换到一个更有利于考公的专业(但这时间和经济成本就高了)。再或者,拓宽思路,除了国家公务员、省公务员,还有选调生、事业单位、军队文职、国企等等,不同类型的考试,对专业的限制程度也不尽相同。
路,总是有的。但认清公务员考试中专业限制这个现实,并且基于这个现实去规划,绝对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玩意儿,它就是这么实实在在,甚至有点残酷地存在着。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