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的实际造价是一个动态的、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字,而是一个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数值。 它受到设计、材料、人工、市场波动、管理水平、不可预见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最终的实际造价往往与最初的预算存在一定偏差。要理解和控制实际造价,就需要深入了解影响它的各个环节。
我们不妨先从一个故事讲起。老王计划在老家盖一栋两层小楼,他找了村里的包工头老李,老李拍着胸脯保证:“20万,保你盖好!”老王心想,这价格挺合适,于是双方就开工了。
一开始,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地基打好了,砖也拉来了。但随着工程的推进,问题开始出现了。先是老王觉得原来的设计不够气派,想把窗户改大一点,屋顶加高一点。老李说:“这得加钱啊,材料、人工都得加。”
接着,雨季来了,工期被耽误了,人工费又涨了。后来,老王的老婆又看上了城里流行的瓷砖,非要换掉原来计划的普通瓷砖。老李又说:“这瓷砖贵啊,还得加钱。”
就这样,改来改去,加来加去,等房子盖好,老王一算账,竟然花了35万!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算。老王这才明白,建设项目的实际造价,可不是当初包工头一句话就能定下来的。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反映了建设项目造价的几个关键特点:
- 不确定性: 建设周期长,期间各种变化因素太多,很难一开始就准确预测。
- 动态性: 随着工程的进展,实际造价会不断调整。
- 综合性: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最终造价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用对话的形式,更深入地探讨一下影响建设项目实际造价的因素:
工程师小张: “小李,你负责的那个项目,现在实际造价怎么样了?”
预算员小李: “张工,不太乐观。比最初的预算超了15%。”
工程师小张: “这么多?原因是什么?”
预算员小李: “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设计变更,业主方提出了几次修改意见,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二是材料价格上涨,特别是钢材和水泥,涨幅比较大。三是人工费也比预期高,因为赶工期,我们不得不加了一些班。”
工程师小张: “还有其他因素吗?”
预算员小李: “还有就是现场条件和我们当初勘察时有些出入,地下水位比预想的高,增加了排水的费用。另外,还有一些不可预见因素,比如遇到了一次恶劣天气,导致部分工程受损,需要返工。”
工程师小张: “看来,要控制好实际造价,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从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加强控制。”
这段对话揭示了影响造价的几个重要方面:
- 设计变更: 这是导致造价超支的常见原因。频繁的设计变更不仅增加直接成本,还会影响工期,增加间接成本。因此,在项目初期,充分沟通、明确需求、完善设计至关重要。
- 材料价格波动: 建筑材料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政策调控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较大。项目应密切关注市场行情,采取合理的采购策略,如提前采购、锁定价格等,以降低风险。
- 人工费: 人工费是建设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工期安排、高效的施工组织、熟练的工人队伍,都能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 现场条件: 施工现场的地质、水文、气候等条件都会影响造价。充分的现场勘察、详细的施工方案、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都是必要的。
- 管理水平: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意味着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浪费,有助于在预算范围内更好地完成项目。
- 不可预见因素: 自然灾害、政策变化、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导致造价增加。在预算中留有一定比例的不可预见费,是应对这类风险的常见做法。
最后,我们用清单的形式,总结一下控制建设项目实际造价的几个关键点:
- 做好前期准备: 充分的市场调研、详细的方案设计、准确的预算编制,是控制造价的基础。
-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变更,确需变更的,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成本评估。
- 优化采购策略: 关注市场行情,选择合适的供应商,采取合理的采购方式,降低材料成本。
- 加强施工管理: 合理安排工期,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效率,控制人工成本。
- 强化合同管理: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合同纠纷,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制定应对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 进行全过程造价控制:将造价控制贯彻到项目的每一个阶段,从设计到竣工决算,每一个环节都精打细算.
- 提高信息透明度:让项目的相关方了解造价情况,可以提升监督力度,避免腐败和浪费。
- 使用专业的造价软件和工具:使用专业的造价管理软件可以更加准确的计算和分析项目的成本。
- 聘请专业造价工程师:专业的造价工程师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项目规避风险和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建设项目的实际造价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影响造价的各种因素,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