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常识考点之千古一帝之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无疑是国考《行测》常识判断部分一个高频考点,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他,其文治武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简单总结来说,汉武帝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经济上,推行盐铁官营,增加财政收入;军事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外关系上,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

一、 政治篇:从“无为”到“有为”,中央集权的巩固者

汉初,为恢复社会经济,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但也导致了诸侯王势力膨胀,对中央集权构成了威胁。汉武帝即位后,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面:内部诸侯割据,外部匈奴侵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最著名的莫过于“推恩令”。 “推恩令”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直接剥夺诸侯王的封地,而是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多个儿子。表面上看,这是皇帝的“恩典”,实际上却巧妙地将诸侯国越分越小,化整为零,最终达到削弱诸侯势力的目的。这比直接剥夺封地,避免了激烈的反抗,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

除了“推恩令”,汉武帝还设立“中朝”,这是一个由皇帝亲信组成的决策机构,绕过了传统的“外朝”(以丞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他还设置刺史制度,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经济篇:开源节流,富国强兵的奠基者

汉武帝时期,频繁的战争和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盐铁官营政策。

盐和铁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战略物资。汉武帝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权收归国有,由政府统一经营,禁止私人经营。这一政策,一方面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打击了富商大贾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稳定了物价,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虽然这项政策在后世存在争议,但在当时的确有效地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此外,汉武帝还统一了货币,铸造五铢钱,规范了金融秩序;推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平抑物价,打击投机行为;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进一步发展了经济。

三、军事篇: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开拓者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豪言壮语,正是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的真实写照。 匈奴一直是汉朝北方最大的威胁,经常侵扰边境,掠夺人口和财产。汉武帝一改之前的和亲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略。

他重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多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 经过一系列重大战役,如漠北之战,汉军大败匈奴,将其势力驱逐至漠北以远,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宁。

汉武帝的军事行动,不仅打击了匈奴,还开疆拓土,将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域,设立了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控制了通往西域的要道,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者

汉武帝时期,思想领域也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其他学派的思想受到压制。 汉武帝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官员;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而察举的标准主要是儒家提倡的“孝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当然,这一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压制了其他学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的自由。

五、对外关系篇:凿空西域,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汉武帝不仅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对外关系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历经艰辛,但最终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茶叶、瓷器等中国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而西方的葡萄、石榴、苜蓿等作物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物质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佛教等外来宗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功勋卓著的帝王。他的文治武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千古一帝”的称号,实至名归。在国考《行测》中,关于汉武帝的考点,通常会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考生需要重点掌握。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常识考点之千古一帝之汉武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