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赞美水的古诗

水,至柔至刚,利万物而不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赞美诗篇。这些诗篇或咏其形,或叹其德,或悟其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水的魅力,也寄托了人们对水的敬畏与感悟。总的来说,古人赞美水,赞美的是它的形态多变滋养万物蕴含哲理

接下来,我将通过不同的写作手法,更深入地展现古人对水的赞美。

一、 赋体铺陈,绘水之形

若夫长江之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始也,发源于雪山冰川,涓涓细流,汇聚成溪;渐行渐远,纳百川之水,声势渐壮。至若峡谷之间,则激流勇进,奔腾咆哮,如万马奔腾,似银龙飞舞;及至平原,则舒缓流畅,波光粼粼,映照日月,滋润两岸。观其形态,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或清澈见底,或浑浊奔涌;或蜿蜒曲折,或一泻千里。

再观西湖之水,则别有一番风情。湖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青山绿树,亭台楼阁;微风拂过,波光潋滟,宛如碎金闪烁。雨天,则烟雨蒙蒙,如诗如画,更添几分朦胧之美;晴天,则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至于瀑布之水,则更显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此句,可谓写尽了瀑布的壮观景象。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如银河倒挂,声如雷鸣,水花飞溅,形成一片迷蒙的水雾,令人叹为观止。

二、 诗歌咏叹,赞水之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中的这段话,可谓是对水之德的最高赞美。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夺;总是流向低处,甘愿处于卑下的位置。这种谦逊无私的品格,正是”道”的体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句诗,则赞美了水的不断更新生生不息的特性。只有不断地有新的水源注入,才能保持水的清澈。这也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润下之性,无所不通。” (佚名)水滋养着世间万物,这是它最显著的功德。从高山到平原,从陆地到海洋,无处不在的水,维持着生命的循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发出这样的感叹。看到奔流不息的河水,孔子感悟到了时间的流逝,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水,在这里成为了时间的象征,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的思考。

三、 散文抒情,悟水之理

水,看似柔弱,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滴水穿石”,并非虚言。只要持之以恒,再坚硬的岩石也会被水滴穿透。这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水,又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可以是涓涓细流,也可以是滔滔江河;它可以是平静的湖泊,也可以是汹涌的波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水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这启示我们,要学会适应,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水,还具有包容性。它可以容纳各种物质,无论是泥沙还是鱼虾,都能在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包容的特性,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要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共同进步。

古人对水的观察和感悟远不止这些,通过比兴、象征、拟人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水的形象与精神。这些赞美不仅仅是文学上的艺术创造,更是中华文化中对自然、对生命、对道德的深刻理解。
这些关于水的古诗文,也启示着我们,要珍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因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摇篮。我们要以水为师,学习水的智慧,学习水的品格,做一个有德、有才、有担当的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赞美水的古诗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