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与”一词,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用法灵活,是理解古代文人墨客思想情感表达的一把钥匙。简而言之,“相与”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① 一起,共同;② 互相;③ 亲近、结交;④ 赞许、允许;⑤ 连词,相当于“而”、“而且”;⑥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不同角度的解读,深入剖析“相与”的多重意蕴。
一、 词典释义与溯源:
翻开《辞源》、《辞海》等权威工具书,我们可以看到对“相与”的详细解释。这些解释通常会从词源、词性、例句等方面入手,为我们提供一个客观、全面的理解框架。
-
“相”字,本身就有“交互”、“相互”的意思,如“相见”、“相识”。而“与”字,除了“给予”、“参与”之外,也常作介词,表示“和”、“跟”、“同”。当“相”与“与”结合,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起”、“共同”、“互相”的含义。
-
从词性上看,“相与”可以作副词、动词、连词,甚至语气词。这种多样的词性,使得“相与”在不同的语境中能够表达出细微的差别。
二、 古诗文中的“相与”:
要真正理解“相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回到古代文献中,观察其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我们可以从先秦诸子到唐诗宋词,从史书传记到小说戏曲,广泛搜集“相与”出现的例子,并进行分类归纳。
-
表示“一起,共同”: 这是“相与”最常见的用法。例如:
-
《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此处“与”虽未与“相”连用,但紧跟“从我者”,已有陪伴、共同之意。更典型的例子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相与争利而国危矣。” 这里“相与”指上上下下一起,强调共同的行为。
-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与违,复驾言兮焉求?” 此处的“相与”则略有不同,虽然也包含“共同”的意味,但更多地是指“世俗”与“我”之间的相互背离,共同存在于一个时空中,却格格不入。
-
-
表示“互相”: 这种用法强调动作的相互性。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羽遂上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羽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相与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此处“相与”描述了短兵交接的场面,强调双方士兵的互相搏杀。
-
表示“亲近、结交”: 这种用法多见于文人之间的交往。
-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与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这里的三个“相与”,第一个是“一起”讨论的意思,第二个“互相”看着对方,第三个是彼此结交为朋友。
-
表示“赞许、允许”: 这种用法较为少见,但更能体现“相与”一词的深度。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虽然此处并无直接出现“相与”,但“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可以理解为上天赞许、帮助晋侯。
-
作连词,表示“而”、“而且”:
-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此处可以理解为君子的本性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相与善于借助外物,就可以突出“而且”之意。
-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 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者,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者,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高祖以‘相与’不做某事等同白话之“不要”,实则不然。
此句不通。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 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公子行,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于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 于是公子请朱亥。朱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遂与公子俱。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者,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者,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三、 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相与”:
除了语言学和文学的视角,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来理解“相与”。
-
历史学: “相与”一词所反映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模式,可以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结构、等级制度、文化习俗提供线索。例如,从“相与”的对象、场合、礼仪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方式。
-
哲学: “相与”所蕴含的“关系”思想,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相与”的哲学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思考。
-
社会学: “相与”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规范。例如,“相与”的方式、程度、目的等,都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四、 现代语境下的“相与”:
虽然“相与”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但其所蕴含的“共同”、“相互”、“和谐”等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需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理解、尊重,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需要“相与”的精神,共同努力,达成目标。
-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需要“相与”的理念,互相尊重,合作共赢。
- 在个人成长中,我们需要“相与”的态度,与他人交流,与社会互动,不断完善自我。
总之,“相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哲学思想,一种社会行为。通过对“相与”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理解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读者,都能从对“相与”的理解中,获得对人际关系、社会互动以及自身发展的更深刻的认识。 理解了古人的“相与”,也就更能明白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与人相处,与世界相融。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