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的作用是教育学考研中一个常考且重要的知识点,也是理解学习本质的关键所在。简单来说,迁移指的是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促进新知识的掌握;也可以是消极的,阻碍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迁移的作用,不仅能帮助我们掌握考试内容,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我们未来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迁移的作用,力求让各位考生全面、透彻地掌握这一概念。
一、 理论剖析:迁移的本质与分类
我们不妨从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入手。 假设你学会了骑自行车,那么再学习骑电动车,通常会比从未接触过两轮车的人更快上手。这是因为骑自行车所获得的平衡感、方向控制等技能和经验,对学习骑电动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迁移。
从心理学角度看,迁移的本质是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 学习并非孤立事件,每一次学习都会在我们的认知结构中留下痕迹。 当我们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会不自觉地激活相关的旧知识、旧经验,试图将它们与新知识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就是迁移发生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标准,迁移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
根据迁移的效果:
- 正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上文提到的骑自行车与骑电动车的例子。
- 负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阻碍作用。例如,习惯了用右手打字的人,初学左手打字时会感到非常困难。
-
根据迁移的内容:
- 一般迁移:指学习到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态度等对新学习的影响。例如,学习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 具体迁移:指学习到的具体知识和技能对新学习的影响。例如,学会了加法运算,可以帮助学习乘法运算。
-
根据迁移的水平:
- 水平迁移:指在同一概括水平上进行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学会了写汉字“人”,可以帮助学习写汉字“大”。
- 垂直迁移:指在不同概括水平上进行的知识技能的迁移。例如,学会了加减乘除运算(低级),可以帮助学习代数运算(高级)。
二、实践应用: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理解了迁移的理论,我们再来看看它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教师而言,促进正迁移,避免负迁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
精选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充分考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建立知识网络。例如,在讲解物理中的“力”的概念时,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推门、提水等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
-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这对于促进一般迁移至关重要。
-
创设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 学习情境与未来应用情境越相似,越有利于迁移的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
及时复习巩固,强化知识的连接: 遗忘是迁移的敌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强化知识间的连接,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
-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教师需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学习障碍是什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并进行迁移。
三、 考研视角: 迁移相关考点与答题技巧
在考研中,迁移的作用通常会以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出现。
- 选择题:主要考察对迁移概念、分类的理解和辨析。
- 简答题:可能要求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区别,或者举例说明某种迁移现象。
- 论述题:可能要求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或者论述迁移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答题技巧:
- 准确把握概念:牢记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
- 联系实际案例: 答题时,尽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举例说明,避免空洞的理论阐述。
- 多角度分析: 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的作用,展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 突出关键词:在答案中要突出显示正迁移、负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水平迁移、垂直迁移等关键词,方便阅卷老师快速get到你的重点。
总而言之,掌握“迁移的作用”这一知识点,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应用并重。希望本文能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些帮助,祝愿大家在考研中取得优异成绩!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