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020国考行测常识判断文学考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犹如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滥觞于《诗经》与《楚辞》,浩荡于汉魏风骨,鼎盛于唐诗的万千气象演变为宋词的婉转深情,再到元曲的俚俗真切,直至明清的余韵流波。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审美情趣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脉络清晰,风格流变多样,体式不断革新,是国考常识判断文学部分的重点考察内容。总体来看,其演进呈现出由朴素到繁复、由集体吟唱到个人抒怀、由简洁到细腻、格律由自由到严谨再到部分解放的复杂而有序的过程,并始终与社会现实、时代精神紧密相连。

下面,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轴线,深入探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壮丽画卷

一、 源头活水:先秦诗歌的奠基

中国诗歌的源头,公认是《诗经》《楚辞》这两座高峰,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地方民歌,最具现实主义精神,内容广泛,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爱情、婚姻、战争、徭役等方方面面,语言质朴自然,多采用四言句式,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爱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愤懑控诉。《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对其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诗经》的北方现实主义风格相对,《楚辞》则代表了南方浪漫主义的极致。它以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充满了奇幻的想象、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屈原的代表作,篇幅宏大,情感激越,诗人上天入地,求索理想,展现了其“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楚辞》的句式更为灵活,多长短句交错,并常使用“兮”字协韵,形成了独特的“骚体”,对后世的赋和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承前启后:汉魏晋南北朝的演进

汉代诗歌,乐府诗异军突起。乐府原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采集民歌或文人创作的歌辞配乐演唱。这些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如《陌上桑》的机智美丽,《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十五从军征》的战争苦难,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和社会批判性。同时,文人五言诗在汉代逐渐成熟,《古诗十九首》是其代表,标志着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向文人创作的过渡完成,其风格质朴深沉,语言浅近,抒发了游子思妇、人生无常的感慨,影响深远。此外,汉代的虽然文体上更接近散文,但其铺陈夸张、辞藻华丽的特点也对诗歌语言产生了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诗歌创作呈现出新的面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志)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建安风骨”成为后世称道的典范。曹操的诗歌,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苍凉慷慨,充满英雄气概。曹植的《七步诗》则才华横溢。

之后,正始文学(玄言诗)一度流行,但内容空泛。直到陶渊明的出现,开创了田园诗派。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其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语言平淡自然,意境冲淡闲远,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厌弃,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兴盛,南朝宋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其诗歌精雕细琢,细致描摹山水景物,富于辞藻之美。同时,诗歌的声律和对偶也日益受到重视,永明体的出现,为唐代格律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南朝乐府民歌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婉丽,与北朝乐府民歌的质朴刚健形成对比。

三、 巅峰辉煌:唐诗的万千气象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体式完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 初唐:以“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为代表,诗风开始摆脱南朝的绮靡,趋向刚健。陈子昂力倡风骨,反对齐梁诗风,其《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境苍凉阔大。
  • 盛唐:这是唐诗的顶峰,气象恢宏,人才济济。
    •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仙),诗歌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奇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充满了盛唐的自信与活力
    •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其律诗成就尤高,被称为“诗史”
    • 王维(诗佛)、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将山水、田园、佛理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空灵静谧。
    • 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风格雄奇悲壮,“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中唐:经历了安史之乱,诗风发生转变。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歌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通俗易懂,讽喻现实,影响广泛。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也影响到诗歌,韩愈“以文为诗”,力求奇崛险怪。孟郊、贾岛的“苦吟”诗派也独具特色。
  • 晚唐:国势衰微,诗风趋向秾丽感伤李商隐的诗歌,意境朦胧,辞藻华美,尤其擅长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牧(小杜)的诗歌,俊爽峭拔,咏史怀古尤佳,“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他们与李白、杜甫并称“大李杜”、“小李杜”

唐代诗歌体式完备,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并行发展。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对仗、押韵,格律严谨,成为唐诗最具代表性的体式。

四、 另辟蹊径:宋词的繁荣与宋诗的深化

宋代文学的代表是。词又称“长短句”、“诗余”,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辞,句式灵活,更适宜表达细腻婉转的情感

  •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柳永是慢词的代表作家,其词多写都市生活和羁旅情愁,“杨柳岸,晓风残月”,语言通俗,铺叙详尽。女词人李清照,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经历国破家亡,词风转为凄凉沉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情真挚深沉。
  •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以诗为词”,风格豪迈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其词多抒发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境界雄奇,悲壮沉郁

宋代诗歌(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虽总体成就未及唐诗,但也形成了自身特色。宋诗重说理、议论,好用典,趋于散文化、日常化。代表诗人有苏轼(诗、词、文俱佳)、黄庭坚(江西诗派开创者,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陆游(爱国诗人,诗作数量最多)、杨万里(诚斋体,活泼自然)等。

五、 通俗之声:元曲的兴起

元代文学的代表是,包括杂剧散曲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更为通俗化、口语化,形式活泼,句式更加自由。散曲分为小令套数。元代散曲大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乔吉等。关汉卿的散曲质朴刚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被誉为“秋思之祖”,意境苍凉。元曲的兴起,反映了文学向市民阶层和通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六、 承续与流变:明清诗歌

明清两代,诗、词、曲仍在创作,但总体上创新性不如前代,小说和戏曲成为文学的主流。明代诗坛出现了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易流于模拟。公安派(袁宏道等)反对复古,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情实感。清代诗坛流派众多,王士禛倡导“神韵说”沈德潜倡导“格调说”袁枚倡导“性灵说”。清初词坛出现“清词中兴”的局面,纳兰性德的词清新自然,哀感顽艳,独树一帜。

总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文学史诗。从《诗经》的古朴真挚,到《楚辞》的瑰丽浪漫;从汉乐府的现实关怀,到魏晋风骨的慷慨悲凉;从唐诗的包罗万象、气吞山河,到宋词的深细幽微、别有天地;再到元曲的活泼泼地、直抒胸臆;直至明清诗词的承续和流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音符和旋律,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华彩乐章。理解这一发展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流派、不同作家的风格特点及其代表作,对于备考国考常识判断中的文学考点至关重要。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悟与传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2020国考行测常识判断文学考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