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敕勒是什么意思

敕勒,这个词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意涵,它并非单一指向,而是如同一颗多棱镜,折射出古代北方民族、壮丽山川以及千古传唱的诗歌等多个维度的光彩。简而言之,敕勒主要指代历史上活跃于中国北方草原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为丁零高车;同时,它也因一首名为《敕勒歌》的著名北朝民歌而广为人知,这首歌描绘了敕勒人生活的敕勒川那壮阔的草原景象;因此,敕勒也常常被用来指代《敕勒歌》本身,或者歌中所描绘的那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带,即敕勒川

要深入理解敕勒的含义,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展开,如同剥开洋葱,层层深入其核心。

层面一:作为民族称谓的“敕勒”——草原上的铁骑

历史的卷轴徐徐展开,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的中国北方。在那个被称为北朝(通常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时代,广袤的草原是众多游牧民族纵横驰骋的舞台,敕勒便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最初被称为丁零,后来又因其使用的交通工具——高轮大车——而被中原王朝称为高车敕勒这个称呼,则更多地出现在北朝后期的一些史料记载中,与丁零高车常相互混用,指代同一族群或其主要部落联盟。

这些生活在漠北与漠南的敕勒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他们“随畜牧迁徙,无常处”,生活方式围绕着牛、羊、马等牲畜展开,逐水草而居是他们生存的本能。他们住在易于拆卸和搭建的穹庐(类似蒙古包)里,适应着草原上多变的气候与环境。敕勒人以骁勇善战著称,骑射技艺高超,是草原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在北朝动荡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敕勒部落时而臣服于强大的北魏、柔然等政权,时而又起兵反抗,争取自身的独立与生存空间。他们参与了诸多历史事件,其兴衰沉浮构成了北朝民族史诗中不可或缺的一章。史书中关于敕勒人的记载,勾勒出一个强悍、坚韧、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游牧民族形象。理解作为民族称谓的敕勒,是理解那个时代北方历史、民族关系和文化交融的关键一环。

层面二:作为诗歌名称的“敕勒”——千古绝唱《敕勒歌》

当提及敕勒,更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敕勒歌》。这首被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北朝民歌,原文据传是鲜卑语,由南北朝时期的名将斛律金(鲜卑族)在特定情景下演唱,后被翻译为汉语。其辞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短短二十七个字,却以惊人的力量描绘出一幅无比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草原图景。诗歌开篇点明地点——敕勒川位于阴山之下,寥寥数笔便交代了地理背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是一个惊艳的比喻,将天空比作巨大的圆形帐篷(穹庐),形象地写出了草原天空的辽阔、浑圆和它笼罩四野的博大气势,同时也暗合了敕勒游牧民族居住穹庐的生活习俗,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空间感。

接下来的“天苍苍,野茫茫”,用叠字强化视觉效果,苍穹的深远湛蓝与草原的广袤无垠、一望无际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读之令人心胸为之一振。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直接描写牛羊的众多,而是通过动态的描绘——风吹过,茂盛的牧草伏低,才显露出其间成群的牛羊——来表现水草的丰美和畜牧的兴旺。这一句充满了动感和画面感,蕴含着牧民对丰收景象的喜悦和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歌》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却意境深远,气象万千。它不仅是一幅壮美的草原风情画,更体现了敕勒等北方游牧民族豁达开朗的胸襟和热爱家园、赞美生活的情感。这首歌超越了时空,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草原风光的经典之作,使得敕勒这个名字与壮丽、辽阔、生机盎然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当人们说起敕勒,很多时候就是在指代这首不朽的《敕勒歌》

层面三:作为地理概念的“敕勒”——歌中的敕勒川

《敕勒歌》开篇即点出“敕勒川”。这里的“川”并非单指河流,而是指山间的平川、河谷或广阔的平原地区。那么,敕勒川具体在哪里?

根据诗歌内容“阴山下”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考证,学者们普遍认为,《敕勒歌》中所指的敕勒川,大致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中南部,阴山山脉以南,黄河以北的大片草原地带。具体可能包括今天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及其周边区域。这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基地。

历史上,敕勒丁零高车)部落确实曾在阴山南北广泛活动。因此,敕勒川这个地名,很可能就是因敕勒部落曾在此聚居生活而得名,或者至少是他们活动的核心区域之一。《敕勒歌》正是敕勒人对自己家乡——这片位于阴山脚下、水草丰茂的草原——的深情赞歌。

如今,虽然“敕勒川”作为一个明确的行政区划地名已不常用,但它作为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意象的地理符号依然存在。它代表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北国草原风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遍地、雄浑壮美。因此,敕勒有时也作为一个地理代名词,让人联想到那片美丽富饶的草原。呼和浩特市近年来也着力打造“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区,正是对这一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承。

总结:敕勒的多重身份与文化烙印

综上所述,“敕勒”这个词的含义是复合的、立体的。它首先是一个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丁零/高车人的别称,他们在北朝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其次,它因千古传唱的《敕勒歌》而名声大噪,这首歌本身也常被简称为“敕勒”,它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草原的壮阔景象,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最后,敕勒也指代《敕勒歌》中描绘的地理区域——敕勒川,即阴山脚下那片广袤丰饶的草原

这三个层面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敕勒人生活在敕勒川,他们创作并传唱了《敕勒歌》,而《敕勒歌》又使得敕勒民族和敕勒川的形象深入人心,流传千古。

理解“敕勒是什么意思”,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词语的定义,更是触摸一段尘封的历史,感受一种独特的文化,欣赏一首不朽的诗篇,想象一片壮美的山河。敕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它所承载的关于草原游牧民族、自然之美以及坚韧生命力的意涵,已经超越了其最初的特定所指,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至今仍能引发人们对北方草原文明的无限遐想与向往。它提醒我们,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如此鲜活、如此壮阔的生命图景,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记忆、去珍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敕勒是什么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