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黄果树瀑布相关古诗有哪些

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古诗,严格来说,在唐宋等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直接明确题咏“黄果树瀑布”这一名称的作品相对稀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座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未曾进入古人的视野或激发他们的诗情。其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古代交通不便、地理认知、名称演变等多个方面。然而,对黄果树瀑布壮丽景象的文学描绘,尤其是明清以来,随着其声名鹊起,逐渐增多,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深远的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记述,尽管是散文,却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外,清代及以后的一些文人墨客也留下了直接或间接描绘黄果树瀑布及其周边景色的诗作或楹联

因此,总结来说,直接题咏“黄果树瀑布”的古诗存量不算丰富,但并非完全没有,且围绕其磅礴气势和奇特景观的文学描写,尤其是以徐霞客的游记为代表的文字,以及部分清代诗词和楹联,共同构成了理解古人眼中黄果树瀑布的重要文化遗产。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来展现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诗意”表达。

一、 徐霞客:诗意散文的奠基者

谈及黄果树瀑布的古代文学描绘,徐霞客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关键人物。他在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游历贵州时,对黄果树瀑布(当时或称“白水河瀑布”)进行了细致入微、生动传神的描述。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的“黔游日记”部分,虽然是散文体裁,但其语言之精练、描摹之传神、气势之恢弘,完全不输于一流的诗歌。

他写道:“瀑布……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势若奔马,声震山谷。”寥寥数语,便将瀑布冲击的力量、水花飞溅的形态、奔腾的速度感以及震耳欲聋的声响刻画得淋漓尽致。“捣珠崩玉”是视觉与质感的描绘,仿佛能看到水花碎裂的瞬间;“飞沫反涌”捕捉了水汽弥漫、向上升腾的动态;“势若奔马”以生动的比喻强调其不可阻挡的冲击力;“声震山谷”则直击听觉,渲染出震撼人心的氛围。

更令人称绝的是他对瀑布全景的把握:“透帕(指瀑布顶端岩石)之上,河流猛放,坠落深潭……潭深无底,水色黝黑,四周皆石。”以及他对水帘洞奇景的发现与描述:“所谓‘水帘洞’者,即瀑布后之空穴也……人从瀑下进入,别有洞天。” 这些文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五言或七言绝句、律诗,但其蕴含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力,具有强烈的诗意。徐霞客的文字,如同无形的画笔,将黄果树瀑布壮丽与神奇定格在历史长卷中,为后人提供了想象与吟咏的基础。可以说,是徐霞客“诗化”的散文,奠定了黄果树瀑布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地位。

二、 清代诗词中的回响

随着清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西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前往贵州并在黄果树瀑布留下足迹的文人逐渐增多,开始出现一些直接题咏的诗作。虽然这些作品的流传度和知名度可能不如描绘庐山、长江等地的诗篇广泛,但它们同样反映了时人对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

例如,清代诗人田雯,在其《黔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贵州风物的诗歌,其中或许有涉及或间接描绘黄果树瀑布一带风光的篇章。虽然具体的、广为人知的专咏黄果树的代表作较难考证,但可以想象,面对如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象,任何一位有感触的诗人都会心生波澜,欲诉诸笔端。他们可能会惊叹于瀑布的巨大落差,描绘水流穿过水帘洞的奇妙,或是抒发面对自然伟力时个人的渺小感与敬畏心。诗句中或许会运用“银河倒泻”、“白练悬空”、“声如奔雷”等经典意象,但结合黄果树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植被环境,又会带上地域性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文献的保存与流传有其偶然性,很多地方性的诗作可能未能进入主流视野。但可以肯定,黄果树瀑布的雄奇,必然在清代文人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并通过诗词这种媒介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印记。

三、 楹联:凝练的诗意画卷

除了传统的诗词,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也为描绘黄果树瀑布提供了载体。其中,流传最广、最为人称道的一副,当属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书法家、教育家严寅亮所题: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这副对联虽然创作时间相对较晚,但其艺术成就极高,已成为黄果树瀑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巧妙地将奔腾而下的瀑布比作洁白的棉花。瀑布冲击岩石,水花四溅,如同被弹棉花的弓弦弹开一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漫天飞舞的“水花”。这个比喻新颖贴切,既写出了瀑布的颜色、形态,又暗含了其动态和力量,极富想象力。

下联“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则描绘了夕阳或朝阳映照下,瀑布水雾经日光折射形成的彩虹景象。这彩虹绚烂如锦缎,却并非人间织就,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与上联的“白水”形成色彩对比,意境开阔,赞美了黄果树瀑布天然去雕饰的绝美

整副对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如诗如画,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美、色彩美、动态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堪称描绘瀑布的绝佳文学作品,其本身就蕴含着浓厚的诗意

四、 为何早期诗作相对稀少?

探讨完现存的与黄果树瀑布相关的文学形式,我们不妨回溯思考,为何在唐宋诗歌的黄金时代,少有直接提及它的名篇?

  1. 地理位置与交通限制:古代中国,特别是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相对偏远,交通极为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贵州的山路崎岖险阻更甚。这使得黄果树瀑布虽然壮观,却难以被中原地区的文人墨客广泛探访和吟咏。相比之下,庐山、赤壁、洞庭湖等地,或靠近政治文化中心,或位于重要交通水道,更容易吸引文人驻足。
  2. 名称与认知的演变黄果树瀑布的名称并非自古就有。古代文献中可能以“白水河瀑布”或其他地方性名称指代。名称的不统一和知名度的区域性限制,也影响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学传播。直到徐霞客的详细记载,才使其声名远播,逐渐成为一个明确的、备受瞩目的文化符号。
  3. 审美焦点与传统: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题材虽极为丰富,但也有其偏好的母题和意象。文人们更倾向于歌咏那些承载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与隐逸文化相关的山水,如泰山、华山、长江、黄河等。黄果树瀑布作为纯粹的自然力量展现,其文化积淀相对较晚,进入主流诗歌视野也相对滞后。

五、 瀑布本身的诗意

尽管直接题咏的古诗不多,但这丝毫不减黄果树瀑布本身的诗意。它就是一首流动的、立体的、声色俱全的自然史诗。

想象一下,站在观瀑亭,远眺那从断崖之上倾泻而下的巨大水幕,如同九天银河直落人间,那是何等的气象万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描绘庐山瀑布的千古名句,用在黄果树瀑布身上,似乎更显贴切与磅礴

走近瀑布,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是大地心跳的脉搏,是自然力量的咆哮。水汽蒸腾,化作濛濛细雨,沾湿衣襟,带来清凉,也带来一种融入自然的亲近感。阳光透过水雾,时常幻化出绚丽的彩虹,横跨于瀑布之前或之后,增添了梦幻般的色彩。

穿行于水帘洞,隔着珍珠般的水帘向外望去,世界变得朦胧而奇幻。洞内凉爽宜人,听着瀑布在身后怒吼,感受着岩石的湿滑,这又是一种别样的、充满探险意味的诗意体验。

可以说,黄果树瀑布本身就是一首无需言语的诗。它的壮美、它的力量、它的变幻、它的神秘,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人们内心的诗情画意。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今日的游人,面对如此震撼的自然奇观,都会油然而生敬畏与赞美之情。这种情感,正是诗歌最本源的驱动力。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明确题咏“黄果树瀑布”的古诗数量有限,且大多集中在明清之后,但以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充满诗意的散文描述为核心,辅以清代部分诗词和如严寅亮所题的楹联等文学形式,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人对于这一世界级自然奇观的认知与赞叹。与其执着于寻找特定形式的古代诗篇,不如更广泛地理解,黄果树瀑布雄浑壮丽本身,就是一首镌刻在天地之间、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的自然之诗,持续激发着每一位观者的无限遐想诗意情怀。它的美,早已超越了文字的界限,成为中华大地上不朽的文化印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黄果树瀑布相关古诗有哪些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