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变动成本是指那些随着企业生产量或销售量的增减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产量增加,这类成本的总额就相应增加;产量减少,总额也随之减少,但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通常保持相对稳定。常见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以及变动销售和管理费用(如销售佣金、运输费等)。理解变动成本对于企业的定价决策、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分析至关重要。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变动成本的构成、特点及其在现实经营中的意义。
想象一下,经营一家面包店。每多烤一个面包,就需要多用一定量的面粉、糖、鸡蛋和黄油。这些原材料的成本,就是最典型的直接材料成本。如果今天生意好,需要烤500个面包,那么所耗用的面粉总量自然比只烤100个面包时要多得多。这种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挂钩、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费用,构成了变动成本的核心部分。不仅仅是面包店,服装厂的布料、纽扣、拉链,电子产品制造商的芯片、电阻、外壳,这些都是直接材料,它们的总耗用量直接随着最终产品的数量变化而变化。
接着是直接人工。这指的是那些直接参与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人的薪酬。比如,在刚才的面包店例子里,如果按照烘焙师制作的面包数量来支付计件工资,那么这部分人工成本就是变动成本。生产线上装配工人的计件工资,或者按工时计算但工作量直接与产量挂钩的工时费用,也属于直接人工。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生产工人的工资都是变动成本。如果工人拿的是固定月薪,无论产量多少工资不变,那么这部分更倾向于固定成本。因此,区分的关键在于支付方式是否与产量直接关联。
然后是变动制造费用。这是制造费用(也称间接生产成本)中随产量变动的部分。它不像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那样可以明确追踪到每一个具体产品上,但其总额会随生产活动的水平发生变动。例如,生产设备运转需要消耗的电力、燃料和润滑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材料(比如机器的冷却液),或者按产量支付的设备维护费。产量越大,机器运转时间越长,耗电量和润滑油消耗自然就越多,这些费用总额随之上升,因此它们是变动制造费用。相对应的,厂房的租金、管理人员的固定工资、设备的折旧费(如果按年限计提)则通常属于固定制造费用。
除了生产环节,销售和管理环节也存在变动成本。这部分被称为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最常见的例子是销售佣金。销售人员每成功卖出一件产品或一定金额的商品,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提成。销售量越大,支付的佣金总额就越高,这显然是变动成本。此外,产品的运输费用(尤其是按件或按重量计算的长途运费)、产品的包装费用(用于最终销售的包装,如礼品盒、外包装箱)通常也与销售量成正比,属于变动成本。有些广告费如果按照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支付,也可能被视为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变动性”——总额随业务量(产量或销量)的变化而按比例变化,但在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保持相对稳定。比如,每个面包的面粉成本是1元,那么生产100个面包的总面粉成本是100元,生产500个面包的总面粉成本就是500元。总成本变了,但单位成本(每个面包1元)没变。当然,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如果采购量极大,可能会获得供应商的价格折扣,导致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下降;或者产量超过现有设备负荷,需要加班支付更高的直接人工费率,导致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上升。这些是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的细节。
那么,为什么要如此关注和区分变动成本呢?因为它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变动成本是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的基础。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收入刚好覆盖所有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业务量水平。计算公式通常是: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固定成本 / (单位售价 – 单位变动成本)。这里的“(单位售价 – 单位变动成本)”被称为单位边际贡献。只有准确核算了单位变动成本,才能知道每卖出一件产品能为覆盖固定成本和创造利润贡献多少。这对于新创企业设定初期销售目标,或成熟企业评估新项目可行性至关重要。
其次,变动成本影响短期经营决策。例如,是否接受一个低于正常售价的特殊订单?决策的关键在于该订单的价格是否高于其单位变动成本。只要价格能覆盖变动成本,并且还有剩余(即边际贡献为正),那么接受该订单就能为弥补固定成本做出贡献,即使它不能覆盖全部成本,也比完全不接受订单要好(前提是企业有剩余生产能力,且不影响正常市场销售)。类似的决策还包括:是自制某个零部件还是外购?如果外购价格低于自制的单位变动成本(以及可能避免的固定成本),那么外购可能更划算。
再次,变动成本是进行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关键要素。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变动成本的构成,寻找降低成本的机会。比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直接材料的浪费,通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直接人工,或者通过优化物流方案降低运输费用。在制定预算时,需要根据预测的销售量或产量来估算变动成本的总额,这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总成本和利润水平。
此外,理解变动成本有助于企业制定灵活的定价策略。在市场竞争激烈或需求疲软时,企业可能需要降价促销。了解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可以帮助企业确定价格底线,确保即使降价也不会亏本销售(即售价至少要覆盖单位变动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性态(成本随业务量变动的规律)并非只有纯粹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现实中还存在混合成本,它同时包含固定和变动两种成分。例如,销售人员的薪酬可能是“底薪 + 佣金”模式,底薪是固定成本,佣金是变动成本。电费也可能包含固定的月基本费和按用量计算的变动费用。对于这类成本,在进行分析时通常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如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将其分解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
同时,变动成本的“单位稳定”特性通常只在一定的“相关范围”内有效。所谓相关范围,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条件保持相对稳定的业务量区间。超出这个范围,例如产量大幅增加需要租赁新厂房、增添新设备,会导致固定成本阶梯式上升;或者原材料采购量激增使得供应商无法满足,需要从更高价的渠道采购,导致单位变动成本上升。因此,在运用变动成本进行分析决策时,必须考虑其适用的相关范围。
总结而言,变动成本是企业运营成本中极具活力的一部分,它像企业的“脉搏”,随着经营活动的强弱而跳动。它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变动销售及管理费用。深刻理解和准确核算变动成本,不仅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功,更是企业制定明智的定价策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评估盈利能力、做出科学的经营决策(如盈亏平衡分析、特殊订单决策)不可或缺的基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对变动成本有清晰的认知,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在各自岗位上为提升效率和效益做出贡献。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会计术语,而是贯穿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始终的关键经济指标。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