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再接再励”这个常用语,其中有一个字是经常被误用的。开门见山地说,“再接再励”中的“励”字是错误的,正确的写法应该是“再接再厉”。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辨误,其背后关联着用词的准确性、词源的理解以及语言文化的传承。
为什么是“厉”而不是“励”呢?这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这两个字各自的含义以及成语“再接再厉”的本源。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字:
“厉”(lì):这个字本意与“磨石”有关,引申为磨砺、磨快。比如“磨砺”一词,就是指磨炼锻炼,使之更加坚强或精纯。《说文解字》中解释:“厉,旱石也。”段玉裁注:“旱石,粗石也,可磨物者也。”因此,“厉”含有磨炼、振奋、奋发、严格、猛烈的意思。例如,“厉兵秣马”中的“厉”就是磨快兵器的意思,形容准备战斗。“严厉”、“雷厉风行”中的“厉”则取其严格、猛烈之意。
“励”(lì):这个字主要与“劝勉、鼓励”有关。《说文解字》:“励,劝也。”意思是劝导、勉励。它强调的是一种外部或内部的激励、鼓舞作用。例如,“鼓励”、“奖励”、“励志”等词,都包含劝勉、振奋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这两个字的核心意义,我们再回到成语“再接再厉”。这个成语最早可能出自唐代韩愈、柳宗元所作的《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这里的“接”指的是斗鸡双方互相接触、交锋;“厉”通“砺”,指磨快鸡爪。整句话描绘的是斗鸡一次交锋后,稍作停歇,磨利爪子(或振作精神),接着再次投入战斗的情景。它形象地表现了公鸡相斗时,每次扑打后都要再次磨利自己的嘴和爪子,以增强战斗力,准备下一次更猛烈的进攻。
后来,这个成语引申开来,用来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毫不松懈,越战越勇。这里的核心在于“磨砺”和“奋发”,是强调一种持续不断的、甚至更加强劲的努力状态,而非仅仅是“受到鼓励”。就像士兵在战斗间隙磨快武器,准备迎接更艰苦的战斗一样,强调的是自身的主动磨炼和奋进。因此,使用带有“磨砺”、“奋发”含义的“厉”字,才最贴合成语的原始语境和引申意义。
如果写成“再接再励”,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就偏向于“再次接触后,互相鼓励”或者“继续接受鼓励”,这显然与成语所要表达的那种顽强拼搏、不断自我提升、一次比一次更用劲的内涵有所偏差。它削弱了那种自我驱动、坚韧不拔的力量感,变得更侧重于外部的激励或心态上的互相打气。
生活中的误用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在一些出版物、宣传语中也时常能见到“再接再励”的身影。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 音同混淆:“厉”和“励”同音(lì),在口语传播中容易混淆,书写时若不仔细辨析,很容易张冠李戴。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 望文生义:看到“励”字,人们容易联想到“鼓励”、“励志”,觉得用在表达“继续努力”的语境中似乎也说得通,符合“努力奋斗”的积极导向。这种理解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成语的精准起源和核心意象。
- 约定俗成之误:当错误用法流传较广时,有些人可能会误以为“再接再励”也是一种正确的或可接受的写法,久而久之,积非成是。
然而,对于语言文字,我们应当追求准确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在书面表达和正式场合,使用正确的成语写法,不仅体现了个人良好的语言素养,也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尊重。理解“再接再厉”中“厉”字的含义,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这个成语所蕴含的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运动员在赢得一场艰苦的比赛后,教练对他说:“表现不错,但后面的挑战更严峻,要再接再厉!”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要求运动员不能满足于现有成绩,要像磨砺武器一样,继续锻炼提升自己(厉),以迎接接下来的挑战。如果说成“再接再励”,似乎更像是“大家互相鼓励一下,继续加油哦”,虽然也有积极意义,但少了那份自我加压、持续打磨的刚劲力道。
再比如,一个研发团队攻克了一个技术难关,领导在总结时说:“这次成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要再接再厉,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 这同样强调的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磨炼、提升、奋发,而不是简单地互相道贺鼓励。
因此,明确“再接再厉”中“厉”字的正确性,并理解其“磨砺、奋发”的深层含义,对于我们准确运用语言、传承文化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一个错别字的问题,它关乎我们对词语背后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核的把握。
我们该如何记住这个正确的用法呢?
- 联想词源:记住斗鸡磨爪或士兵磨刀的画面,与“磨厉”联系起来。
- 对比记忆:“厉”是磨砺、奋发,强调自我提升和持续行动;“励”是鼓励、劝勉,侧重精神激励。再接再厉的核心是前者。
- 语境应用:在实际使用中,多思考这个成语所处的工作或生活情境,是否强调的是一种坚持不懈、越挫越勇、持续加力的状态。如果是,那么用“厉”无疑是正确的。
总而言之,“再接再励”的写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成语是“再接再厉”。这个“厉”字,承载着磨砺以须、奋发图强的深刻含义,它提醒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或遭遇挑战之后,更应振作精神,继续努力,不断打磨自己,以更强的姿态迎接未来。认识并使用正确的“再接再厉”,不仅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希望通过这次辨析,大家都能对这个常用成语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并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正确地运用它,体会语言的严谨性之美。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