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厦并非空中楼阁,它的诞生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概括来说,其最直接、最重要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来源如同三条奔涌的河流,最终汇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广阔海洋,但又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性继承与革命性创造中,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与形态。
下面,我们将对这三大直接理论来源进行更为细致的探讨,展现它们如何共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改变世界的思想体系。
一、 德国古典哲学: 思辨的武器与世界观的基石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 (Hegel) 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 (Feuerbach) 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关键的哲学基础。
想象一下19世纪初的德国思想界,那是一个充满形而上学思辨与观念碰撞的时代。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精深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历史的发展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展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遵循着“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 (Dialectics) 规律。这种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过程。这对于破除形而上学的僵化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黑格尔辩证法中蕴含的“合理内核”。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头足倒置”的。马克思批判了其唯心主义体系,将其颠倒过来,把辩证法从神秘的“绝对精神”运动还原为现实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可以说,马克思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其唯心主义外壳”。
另一方面,费尔巴哈作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将哲学的出发点从抽象的精神拉回到现实的、感性的人,强调自然界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他的唯物主义 (Materialism) 思想,特别是对宗教的批判(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直接启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异化问题的思考。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它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是唯物主义的,但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却常常陷入唯心主义(如强调“爱”的作用),并且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缺乏辩证思维的。马克思在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同时,克服了其直观性、不彻底性(未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以及缺乏实践观点的缺陷。
最终,马克思和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入了实践的观点,创立了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和历史唯物主义 (Historical Materialism)。前者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则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及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二、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剖析资本主义的利刃
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则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锐利武器。
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英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等古典经济学家,对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们奠定了劳动价值论 (Labor Theory of Value) 的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它触及了价值的真正源泉。斯密和李嘉图还对资本 (Capital)、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 (Class)(工人、资本家、地主)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对立。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贡献,特别是劳动价值论。但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和革命性发展。古典经济学家虽然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却无法科学地解释利润的来源,无法说清资本家不劳动为何能获得财富,从而陷入了理论困境。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Theory of Surplus Value)。他指出,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即劳动过程中)所创造的新价值,则远远大于其自身的价值。这个超出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如同划破夜空的闪电,照亮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家财富积累的真正来源,阐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经济对立的根源,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本质。这不仅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超越,也为无产阶级认识自身地位、认清斗争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写就的划时代巨著。
三、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美好社会的憧憬与批判的先声
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带来的种种社会弊病面前,一批先进的思想家开始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并构想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 (Utopian Socialism)。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圣西门 (Saint-Simon)、傅立叶 (Fourier) 和英国的欧文 (Owen)。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道德感,痛斥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剥削压迫、道德沦丧等现象。他们描绘了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和谐协作的未来社会图景。例如,圣西门提出了实业制度的设想,傅立叶设计了名为“法郎吉”的协作社,欧文则在他的工厂和“新和谐公社”进行了共产主义实验。这些思想和实践,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积极探索,闪耀着天才的火花。
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称赞他们“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无情揭露,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他们对未来社会形态的积极构想,也包含着某些合理的因素。
然而,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历史观的唯心主义。他们未能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理解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道路和依靠力量,往往寄希望于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或个别天才人物的示范作用,而不是依靠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设计的未来社会方案,也往往带有主观臆断和空想的色彩。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将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物质生产发展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 (Scientific Socialism)。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主观的构想,而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
总结:批判继承与伟大创造的结晶
综上所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直接的三大理论来源。但这绝非简单的拼凑或照搬。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以革命批判的精神,对这些前人思想成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鉴别和改造。他们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剔除了其中的糟粕,克服了其中的局限,并结合当时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最终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飞跃,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体系完整的科学理论。它不仅是一种世界观 (Worldview),也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方法论 (Methodology),更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行动指南。理解这三大来源,是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关键所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