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女娲补天的记载,流传最广、最为详尽的篇章主要出自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览冥训》。以下是该篇章中关于女娲补天的原文及对应的白话文译文:
《淮南子·览冥训》原文选段: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功盖天下,泽及万世。
白话文译文:
追溯到远古的时代,支撑天地四方的柱子倒塌了,广袤的大地(九州)也崩裂开来。天空残破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塌陷不能完整承载万物。烈火熊熊燃烧而不熄灭,洪水泛滥浩荡而不能平息。凶猛的野兽吞食善良的民众,凶残的猛禽抓捕年老体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女娲挺身而出,她熔炼了五种颜色的神石来修补残破的苍天,砍断了巨鳌的四足以重新确立起天地的四个支点(撑住天空),斩杀了制造灾难的黑龙来拯救冀州地区的民众,堆积了大量的芦苇灰烬来堵塞泛滥的洪水。
经过女娲的整治,苍天得以修补完好,四方的天柱重新稳固竖立;滔天的洪水退去干涸,冀州地区恢复了安宁;凶恶的虫兽灭绝了,善良的民众得以生存繁衍。人们背靠着方正的大地,头顶着圆融的天空。(此后,自然秩序得以恢复)温暖的春天,炎热的夏天,肃杀的秋天,寒冷的冬天,四季交替有序。大地之上,事物依照规矩运行;阴阳二气中那些堵塞不通、阻碍运行的部分,都被疏通调理;那些违逆常理、暴虐害人、危害民众、积聚甚深的事物,都被彻底制止了。
在这个(重新恢复秩序的)时代,人们生活安逸,睡卧时舒展安详,醒来时悠然自得;有人把自己想象成马一样奔跑,有人把自己想象成牛一样劳作(比喻生活淳朴自然,无忧无虑)。他们走路时安稳踏实,看东西时目光平和。人们纯真质朴,都得到了自然的和谐,没有人知道万物是如何生成的,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追求,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去向,如同自由漂浮一般。在这个时期,就连凶猛的禽兽、毒蛇,也都收敛起它们的爪牙,隐藏起它们的毒刺,没有了抓捕吞食(人类)的歹心。
女娲的功绩覆盖了整个天下,她的恩泽流传惠及了千秋万代。
女娲补天的神话,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创世与救世传说之一。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远古灾难和英雄拯救的故事,更深层次地蕴含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秩序、生命起源、灾难抗争以及和谐理想的深刻思考与向往。
《淮南子》所记述的这场天地浩劫,描绘了一幅极为惨烈的末日景象:“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崩塌,更是宇宙秩序的彻底瓦解。象征着生命源泉的“火”与“水”失去了控制,变成了毁灭性的力量,“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同时,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人类在失序的自然面前显得无比脆弱。
在这样绝望的境地下,女娲的出现,代表了神圣的、母性的、创造性的力量介入。她并非被动承受,而是主动担当起救世的重任。她的行动极具象征意义与智慧:
-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五色石”通常被解读为象征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或五方(东、南、西、北、中)。女娲熔炼它们来修补天空,意味着她运用宇宙中最根本的物质和规律,以无比的智慧和力量,重新弥合了天之残缺,恢复了宇宙的完整性与和谐。这体现了古人对材料运用、冶炼技术的想象,更是一种对秩序重建的哲学思考。这块未用完的补天石,在后世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更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衔玉而生的贾宝玉的前身。
-
断鳌足以立四极: 巨鳌是传说中的神龟,体型庞大足以承载仙山。女娲斩断它的四足,用作新的天柱,重新支撑起塌陷的天空四角。这个行为果断而充满力量,以一种非凡的手段解决了支撑结构的问题,象征着以强大的力量重新确立宇宙的秩序和稳定。这体现了先民面对巨大困难时,敢于打破常规、寻求非常规解决方案的勇气和智慧。
-
杀黑龙以济冀州: “黑龙”在此常被视为洪水的象征,或者是制造混乱的邪恶力量的代表。“冀州”是古代中国的核心区域,代指天下。女娲斩杀黑龙,意味着平息水患,铲除邪恶,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突显了女娲作为保护神的职能,以及她对人类的深切慈悲。
-
积芦灰以止淫水: 芦苇燃烧后的灰烬具有一定的吸水和固化作用。女娲堆积芦灰来阻止泛滥的洪水,这反映了早期人类治理水患的经验与智慧,将自然物用于改造自然、克服灾害。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治理方式,与“杀黑龙”的刚猛形成对比,展现了女娲治理手段的多样性与实用性。
女娲的一系列行动,最终使得“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宇宙恢复了秩序,自然重归和谐,人类得以安居乐业。神话描绘了一个劫后重生的理想世界:四季有序运行,阴阳调和通畅,人们生活淳朴自然,“侗然皆得其和”,甚至连猛兽都收敛了凶性。这不仅是对女娲功绩的赞颂,更是寄托了古人对于一个和谐、安宁、万物共生的理想社会的憧憬。
女娲因此被尊奉为创世女神(虽然补天并非从无到有的创世,但其再造之功近乎创世)、人类始祖(传说她抟土造人)和伟大的救世英雄。她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母性的慈悲、创造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担当的精神。女娲补天的故事,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要像女娲一样,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主动的作为和改变现状的创造力。
这个神话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屈原的《天问》到历代诗词歌赋,再到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形式,女娲的形象和补天的故事被不断演绎和重塑。它所蕴含的关于宇宙秩序、生命关怀、抗争精神与和谐理想的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敬畏自然、守护家园、勇于担当、追求和谐共生。女娲补天,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更是中华文明智慧与精神的璀璨结晶。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