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 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恭敬地弯着身子,用尽所有的心力。它深刻地描绘了一种 竭尽全力、无私奉献 的精神状态,特指为国家、为事业、为人民不辞劳苦,贡献出自己全部力量,甚至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生境界的体现。
这个成语最为人熟知的出处,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 诸葛亮 在《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肺腑之言:“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句话是诸葛亮向后主刘禅表达自己为了兴复汉室,将不遗余力、奋斗终身的决心。这里的 鞠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弯腰行礼,更深层地蕴含着一种谦逊、恭谨、领受重任的态度;而 尽瘁,则形象地描绘了心力交瘁、殚精竭虑的状态,“瘁”字本身就带有劳累致病的意味,足见其投入程度之深,决心之大。“死而后已”更是将这种奉献精神推向了极致,意味着只要一息尚存,便奋斗不止。
诸葛亮 本人的一生,正是对 鞠躬尽瘁 最完美的诠释。自刘备三顾茅庐,他出山辅佐,便将个人的才智与生命完全投入到蜀汉的事业中。无论是内政治理,发展生产,稳定后方;还是制定战略,北伐曹魏,力图恢复中原,他都事必躬亲, 殚精竭虑。他辅佐刘备,奠定了蜀汉基业;在刘备托孤之后,更是肩负起辅佐幼主、支撑危局的千斤重担。他深知蜀汉国力与曹魏悬殊,北伐之路艰难险阻,但他依然坚守承诺,屡次率军北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实践自己匡扶汉室的政治理想。最终,他病逝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 (包括《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也因此成为千古名篇,其中蕴含的 忠诚 与 奉献 精神,感动并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
因此, 鞠躬尽瘁 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一种行为状态的描述,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
首先,它代表着一种极高的 责任 感。接受了任务、承担了职位,便意味着肩负了相应的责任。鞠躬尽瘁者,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将完成使命视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所在。这种责任感超越了个人利益,甚至超越了个人生死。
其次,它体现了一种无私的 奉献 精神。鞠躬尽瘁的核心在于“尽”,即毫无保留地付出。这种付出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考虑回报,将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或所服务对象的需求放在首位。这是一种近乎忘我的投入,是崇高人格的闪光。
再次,它象征着坚定的 忠诚。无论是对君主、对国家、对信仰、还是对事业,鞠躬尽瘁都蕴含着矢志不渝的忠诚。诸葛亮的忠诚是对刘备父子的托付,是对兴复汉室理想的坚守。这种忠诚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信任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基础之上。
此外, 鞠躬尽瘁 也常常与 坚持 和 毅力 联系在一起。要做到尽心尽力,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挑战。没有非凡的毅力和持久的坚持,是无法真正做到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的数次北伐,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国内的质疑,依然坚持不懈,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虽然 鞠躬尽瘁 源自古代的君臣关系背景,但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早已超越了封建伦理的范畴,成为一种普遍受到尊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
在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 鞠躬尽瘁 的精神。那些为了国家科技进步, 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科学家;那些为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那些为了教书育人,燃烧自己、照亮学生的园丁;那些为了保家卫国,枕戈待旦、驻守边疆的军人;甚至是在平凡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他们虽然所处的时代、领域不同,但身上都闪耀着 鞠躬尽萃 的光芒。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 责任,什么是 奉献,什么是对事业和人民的热爱。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 鞠躬尽瘁 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并非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死而后已”。在现代语境下,更应强调的是其 竭尽全力、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内涵。我们推崇这种精神,是希望倡导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甘于付出的社会风尚。它鼓励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理解 鞠躬尽瘁 也要避免陷入极端。过度强调“尽瘁”,如果忽视了劳逸结合和身心健康,也可能导致不可持续的 burnout(职业倦怠)。现代社会更提倡在 敬业 奉献的同时,关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活质量。但这并不减损 鞠躬尽瘁 作为一种崇高精神境界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应当时刻怀有一份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 责任 与担当。
从词语结构来看,“鞠躬”和“尽瘁”两个动宾短语并列,形式工整,语意层层递进。“鞠躬”是态度上的恭谨谦逊,“尽瘁”是行动上的全力以赴、心力耗尽。两者结合,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全心投入、毫无保留的感人形象。
总而言之, 鞠躬尽瘁 作为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其核心意思是形容 恭敬谨慎,不辞劳苦,竭尽心力,贡献一切。它源于 诸葛亮 的名言,并由其一生事迹所印证,代表了 忠诚、 责任、 奉献 和 坚持 的崇高品质。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杆,在现代社会中,其所蕴含的 精神 依然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于担当的宝贵财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楷模 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怀揣一份敬畏之心,一份责任之心,尽己所能,发光发热。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