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第一章知识点:利益冲突的协调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普遍现象,这虽然提高了运营效率,但也催生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潜在矛盾,即利益冲突《财务管理》作为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其第一章就明确指出了理解并协调这些冲突的重要性。协调利益冲突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首要目标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

首先,最主要的利益冲突存在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这种冲突源于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股东(委托人)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授予经营者(代理人),期望他们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然而,经营者作为理性经济人,也有其自身的利益诉求,这可能与股东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 追求在职消费:经营者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增加非必要的管理费用,如豪华办公室、高额差旅费等,这些直接侵蚀了股东的利润。
2. 追求企业规模扩张而非盈利能力:经营者可能倾向于过度投资、进行不经济的并购,以扩大其控制的资源范围和提升个人声望(所谓的“帝国建立”倾向),即使这些扩张并不能带来相应的股东价值提升。
3. 风险态度不一致:股东通常能够通过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因而可能偏好具有较高潜在回报的高风险项目。而经营者的个人财富和声誉往往与特定企业高度绑定,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拒绝一些对股东有利但自身承担风险较大的投资机会。
4. 短期行为:为了在任期内获得良好的业绩评价和丰厚报酬,经营者可能采取牺牲企业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例如削减研发投入、延迟必要的设备维护等,以美化短期财务报表。

为了协调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协调机制
* 监督机制:这是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设立董事会,特别是引入独立董事,对经营者的决策和行为进行监督与制衡。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独立的财务审计,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强化内部审计职能,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效率性进行检查。
* 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业绩股东财富紧密挂钩是关键。常见的激励方式包括:
* 股票期权(Stock Options):授予经营者在未来特定时期以约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使其成为“准股东”,从而更关注股价和公司长期价值。
* 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直接授予股票,但通常附带持有期或业绩目标要求。
* 绩效薪酬:将奖金、分红等与基于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EVA)或非财务指标(市场份额、创新成果)的绩效评估结果挂钩。
* 市场机制
* 资本市场的压力:如果经营者表现不佳,导致公司股价低迷,不仅影响其声誉,还可能使公司成为被并购的目标,导致现有管理层被替换。这种公司并购的威胁(Threat of Takeover)是一种强大的外部约束力。
* 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会根据经营者的历史业绩和能力对其进行评价。表现优异的经营者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薪酬,反之则可能被淘汰。这种声誉机制促使经营者为维护自身市场价值而努力工作。
* 法律法规约束: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公司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关联交易、高管职责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为股东提供了法律保护,也约束了经营者的行为。

其次,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利益冲突。股东作为剩余权益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其潜在收益可能无限,而损失以其出资额为限。债权人则关心其债权的本息能否按期足额收回,其收益是相对固定的利息,但面临着企业经营失败导致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

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投资风险偏好冲突:股东可能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项目,因为项目成功带来的超额收益归股东所有,而项目失败的损失在有限责任保护下由股东和债权人共同分担(债权人承担了大部分下行风险)。债权人则偏好低风险、能稳定产生现金流的项目,以保障其债权安全。
2. 资产结构冲突:股东可能希望通过增加债务融资来利用财务杠杆效应,放大股东收益。但过高的负债率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在获得贷款后,股东可能倾向于用这些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即风险转嫁
3. 股利分配冲突:股东希望多分红,将现金尽快分配到自己手中。而过度的股利分配会减少公司内部留存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产,降低债权的保障程度。

协调股东与债权人利益冲突的机制主要有:
* 签订保护性条款(限制性契约):这是债权人保护自身利益最常用的手段。在借款合同中加入各种限制性契约,例如:
* 限制借款用途。
* 限制后续借款规模或设定最高资产负债率。
* 限制股利分配水平,规定只有在满足特定盈利或营运资本要求后才能支付股利。
* 限制重大资产处置或对外投资。
* 要求维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比率。
* 要求提供担保或抵押:通过担保抵押,为债权提供额外的保障,降低债权人的风险。
* 参与公司治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对于大额债权人或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时,债权人可能会要求获得一定的决策参与权或监督权,例如派代表进入董事会(虽然不常见)。
* 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企业定期提供充分、透明的财务信息,便于债权人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风险。

除了上述两类主要的利益冲突,企业还需要关注与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及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协调。虽然财务管理的核心目标通常表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但现代观点越来越强调,只有兼顾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承担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长期的价值增长。例如,善待员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与供应商建立稳定关系可以保障供应链安全;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生存之本;遵守法规、保护环境则关乎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发展。

总之,利益冲突是企业运营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要进行投资、融资和营运资本管理决策,更要深刻理解这些决策背后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差异,并运用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各种协调机制——包括监督、激励、市场约束和契约安排——来平衡这些冲突。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各方为实现企业的整体目标,特别是长期价值最大化而共同努力,最终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备考中级会计职称的学员而言,掌握这些冲突的表现形式及其协调方法,是理解现代企业财务运作逻辑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中级会计职称《财务管理》第一章知识点:利益冲突的协调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