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观潮把浪潮比作了什么

在周密的《观潮》一文中,作者为了生动形象地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磅礴气势,运用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比喻。具体来说,浪潮主要被比作了:

  1. 远观时的一条白线:潮水初临时,从远处望去,仿佛是天边出现的一条横贯江面的银白色带子
  2. 逐渐靠近时的闷雷:潮水的声音由远及近,最初像是远处传来的沉闷的雷声,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自然大戏即将上演。
  3. 奔涌而来时的万马奔腾:当潮水靠近时,其形态和气势如同成千上万匹白色的战马并排飞驰,奔腾咆哮,势不可挡。
  4. 汹涌澎湃时的雪山或银城雪岭:潮头最高、气势最盛之时,那翻滚的白色浪涛堆叠起来,宛如一座座移动的巨大雪山,又像是连绵起伏的银色城郭和雪白山岭,展现出其摧枯拉朽的巨大能量和雄伟形态。

这些比喻,层层递进,从视觉和听觉等多个维度,将钱塘江大潮从远至近、由声到形、由弱到强的动态变化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如临其境。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寻这些比喻背后的深意与《观潮》所展现的非凡景象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便是天下奇观。周密的《观潮》正是抓住了这一自然现象最激动人心的瞬间,用精妙的语言将其定格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画面。文章开篇并未直接描写潮水,而是先渲染观潮的盛况与人们翘首以盼的心情,为大潮的出场铺垫了浓厚的期待氛围。这种烘托手法,使得后续潮水景象的出现更具冲击力。

当那期待已久的时刻终于来临,“远处传来闷雷似的响声”,这是听觉上的先声夺人。这“闷雷”的比喻,妙在何处?它不仅仅是形容声音的低沉与遥远,更蕴含着一种潜在的积蓄的巨大力量。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这雷声并非尖锐刺耳,而是雄浑厚重,带着一种来自天地深处的威严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并非寻常波浪,而是一场自然的伟力展示。它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也让现场观潮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紧接着,视觉的描绘登场。“江面上出现了一条白线”,这又是一个极其精准的比喻。在宽阔的江面上,初生的潮头在遥远的天际,确实只是一道细微的银白色痕迹。这个比喻简洁、形象,准确捕捉了潮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初现姿态。它与之前的“闷雷”相呼应,声音的“闷”与线条的“细”,形成一种张力,预示着这看似纤细的白线内部,正涌动着惊人的能量,即将由线及面,铺展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潮水越来越近。“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变化的过程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而高潮部分的比喻,则将文章推向了顶峰。作者写道:“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此时,之前的“白线”已经彻底蜕变。关键的比喻来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千万匹白色战马”,这是一个何等壮阔、何等富有动感的比喻!它不仅写出了潮水的颜色(白浪翻滚),更写出了其速度(飞奔)、气势(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和声音(奔马的嘶鸣与奔腾声,暗合了潮水巨大的轰鸣)。战马奔腾,本身就带有一种冲击力征服感不可阻挡的意味。用此来比喻汹涌的潮头,将大潮那狂野奔放一往无前的生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那白色的鬃毛在风中飘舞,听到那撼天动地的马蹄声响彻江面,感受到那股摧枯拉朽的力量正迎面扑来。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当潮水迫近,其形态愈发雄伟。“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声音的比喻升级为“山崩地裂”,极言其响声之巨大,威力之惊人。而形态的比喻,则更为震撼:“霎时,潮头汹涌,漫天卷地般扑来,像一座座雪山,像一堵高墙”,在一些版本或解读中,更引申为“犹如银城雪岭”。

雪山”的比喻,侧重于潮头的高度体量。连绵的浪峰高高耸起,洁白耀眼,宛如移动的山脉,给人以巍峨厚重之感。它强调的是一种静态的压迫性的巨大存在。而“银城雪岭”则更进一步,不仅有“雪岭”的高度和洁白,还多了“银城”的意象。这暗示着潮水不仅高大,而且连绵不绝,仿佛是一道坚固而璀璨的城郭,横亘在江面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这个比喻将潮水的壮观雄奇推向了极致,赋予了它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色彩。它不再仅仅是水流,而是自然伟力实体化身,雄伟壮丽,令人敬畏。

从“闷雷”到“山崩地裂”,从“白线”到“白马奔腾”,再到“雪山”、“银城雪岭”,周密运用了一系列动态层层递进的比喻,将钱塘江大潮这一世界奇观全过程多维度特征(声音、形状、颜色、速度、气势)描绘得栩栩如生惊心动魄。这些比喻的选择,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紧密贴合潮水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形态给人的感受

  • 白线”是远观静态印象。
  • 闷雷”是远闻低沉预兆。
  • 白马”是近观动态冲击。
  • 雪山/银城雪岭”是极近时的宏伟震撼。

这些比喻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立体的观潮体验,使得读者即使未曾亲临其境,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那份排山倒海吞天沃日磅礴气势。这正是《观潮》一文流传千古,成为描写自然奇景的不朽名篇的原因所在。作者的观察之细致感受之敏锐语言之精妙,在这几个核心比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们不仅是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更是作者对自然伟力深刻体悟由衷赞叹的结晶。读罢此文,钱塘江潮那惊天动地雄伟景象,便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久久不能磨灭。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观潮把浪潮比作了什么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