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说,“should be done” 并非一个独立的、拥有特定名称的“时态”(Tense)。英语中的时态,如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将来一般时等,主要标记动作发生的时间和状态。“should be done” 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结构,它结合了情态动词(Modal Verb)“should”和动词不定式的被动语态(Passive Infinitive)“be done”。
因此,回答核心问题:“should be done”是什么时态?
答案是:它本身不是一个时态。它是一个包含情态动词“should”的被动语态结构,通常用来表达建议、责任、义务、期望或可能性,并且动作的承受者是句子的主语。其时间指向往往是现在或将来。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个结构的组成、含义、用法以及它与其他相关表达的区别。
一、 解构“should be done”
要理解“should be done”,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它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
-
情态动词 “should”:
- “Should” 是英语中最常用的情态动词之一。情态动词本身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而是为主要动词添加一层情态意义,如能力、许可、义务、可能性等。
- “Should” 的核心含义通常围绕着建议(advice)和责任/义务(obligation/duty)展开,但其语气通常比 “must” 或 “have to” 要弱,更偏向于一种“理应如此”或“最好这样做”的态度。
- 它还可以表达期望(expectation)(例如:“He should be here by now.” 他现在应该到了)或推测/可能性(probability)(例如:“If you practice more, you should improve.” 如果你多加练习,应该能进步)。
- 在某些情况下,“should” 也用于虚拟语气,尤其是在表示建议、命令、要求的名词性从句中(例如:“It is important that he should be informed.” 通知他很重要 – 此处 “should” 可省略,动词用原形 “be”)。虽然 “should be done” 本身不直接等同于虚拟语气,但 “should” 的这种用法背景有助于理解其非事实性、偏向于主观判断或规范要求的色彩。
-
不定式的被动语态 “be done”:
- “be done” 是动词 “do” 的不定式被动语态形式。其基本结构是 “to be + 过去分词(Past Participle)”。在情态动词后面,不定式符号 “to” 通常省略。
- 被动语态的核心功能是将动作的承受者置于主语的位置,而动作的执行者则退居次要地位(可用 “by” 引出)或完全省略。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多种多样:执行者未知、不重要、显而易见,或者说话人希望强调动作本身或其结果,而非谁执行了该动作。
- “be done” 意味着动作 “do” 将被施加于某人或某物之上。例如,在 “The homework needs to be done” 中,“homework” 是动作 “do” 的承受者。
二、 “should be done” 的整体含义与用法
当情态动词 “should” 与不定式被动语态 “be done” 结合时,就形成了 “should be done” 结构。它继承了 “should” 的情态意义和被动语态的句法功能,表达了“(某事)理应/应当/最好被完成/被处理”的意思。
具体来说,“should be done” 常常用于以下场景:
-
提出建议或劝告:
- “This task should be done carefully.” (这项任务应该仔细完成。) – 强调任务本身需要被小心对待。
- “Mistakes like these should be avoided in the future.” (这类错误将来应当避免。) – 建议避免错误这种行为。
-
说明责任或义务:
- “Safety procedures should be followed strictly.” (安全规程应被严格遵守。) – 指出遵守规程是一种责任。
- “The report should be submitted by Friday.” (报告应在周五前提交。) – 说明提交报告是应尽的义务。
-
表达期望或常理:
- “The package should be delivered today.” (包裹今天应该会被送到。) – 基于正常情况的期望。
-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good manners.” (孩子理应被教导良好的礼仪。) – 陈述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范或期望。
-
表示委婉的指令或要求:
- 在某些语境下,尤其是在上下级关系或需要保持礼貌的场合,使用 “should be done” 可能比直接用主动语态或更强的 “must be done” 显得更间接和委婉。
- “Your workspace should be kept tidy.” (你的工作区应保持整洁。) – 比 “Keep your workspace tidy!” 或 “You must keep your workspace tidy.” 语气更缓和。
三、 时间参照:现在与将来
尽管“should be done”不是一个时态,但它通常指向现在或将来的动作或状态。
-
指向现在:通常描述一种普遍的、持续的要求或状态。
- “The door should be kept closed at all times.” (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 指的是当前和持续的状态要求。
- “Seat belts should be fastened while the vehicle is in motion.” (车辆行驶时,安全带应被系好。) – 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
-
指向将来:通常涉及对未来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动作完成的要求或期望。
- “The arrangements should be finalized next week.” (相关安排应在下周最终确定。) – 指向未来的动作。
- “More research should be done before we make a decision.” (在我们做决定之前,应该进行更多的研究。) – 指向未来需要完成的动作。
四、 与过去相关的表达:“should have been done”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should be done” 与其对应的过去形式 “should have been done” 有着本质的区别。
- “should have been done” 结构是 “情态动词 ‘should’ + 不定式的完成被动语态 ‘have been done’”。
- 它表达的是对过去本应发生但实际上并未发生的事情的遗憾、批评或责备。
- “This work should have been done yesterday.” (这项工作本应昨天就完成的。) – 暗示工作昨天没有完成,表达了不满或遗憾。
- “He should have been told the truth earlier.” (他本应早点被告知真相的。) – 暗示他没有被早点告知真相,这或许是不对的。
这个过去形式清楚地表明了与事实相反的假设,是虚拟语气的一种体现。这与 “should be done” 主要指向现在或将来的、非虚拟的建议或义务形成了鲜明对比。混淆这两者是常见的语法错误。
五、 语气强度比较
“should be done” 的语气强度是理解其用法的关键。
-
比 “must be done” / “has to be done” 弱:后者表示强烈的、不容置疑的必要性或强制性义务。
- “Passports must be shown at the border.” (边境必须出示护照。) – 法律规定,强制性。
- “This medicine has to be taken three times a day.” (这药每天必须吃三次。) – 医嘱,必要性强。
- 相比之下,“Important documents should be kept in a safe place.” (重要文件应存放在安全的地方。) – 这是一个强烈的建议,但并非绝对的强制命令。
-
比 “ought to be done” 类似:“ought to” 与 “should” 在表达责任、义务或建议时非常接近,有时可以互换。“ought to” 可能带有些微更强的道德或客观责任感,但差异很小。
- “Promises ought to be kept.” (承诺理应被遵守。) – 带有一定的道德色彩。
-
比 “could be done” / “might be done” 强:后者仅表示可能性或选择性,而非义务或建议。
- “The meeting could be postponed.” (会议可能会被推迟。) – 仅仅是一种可能性。
- “More decorations might be added.” (或许可以添加更多装饰。) – 只是一个选项。
六、 主动语态 vs. 被动语态的选择
为什么选择用 “should be done”(被动)而不是 “Someone should do it”(主动)?
-
关注点不同:被动语态将焦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事情本身)和动作上,而不是执行者。当谁来做这件事不重要、未知或想刻意淡化时,被动语态更合适。
- “The problem should be solved.” (问题应该被解决。) – 重点是问题和解决这个动作,谁去解决可能暂时不明确或不重要。
- 相比之下,“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则明确了执行者是我们。
-
客观性与正式性:被动语态常显得更客观、中立,也更正式。在规章制度、官方通知、学术写作中很常见。
- “Applications should be submitted online.” (申请应在线提交。) – 比 “You should submit applications online.” 更为正式和客观。
-
礼貌与委婉:如前所述,在某些社交场合,使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直接向某人发出指令,显得更礼貌。
七、 总结
总而言之,“should be done” 并非英语语法中定义的一个具体“时态”。它是一个由情态动词“should”和不定式被动语态“be done”构成的复合谓语结构。其核心功能是在被动语态的框架下,表达针对现在或将来的建议、责任、义务、期望或某种程度的可能性。它的语气通常比“must be done”缓和,强调“理应如此”而非强制。
理解“should be done”的关键在于把握情态动词“should”的多种含义(尤其是建议和责任)以及被动语态的功能(强调动作承受者和动作本身)。同时,必须将其与表示过去未实现责任的“should have been done”区分开来。掌握其用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意图,也能让我们在表达建议、阐述规则或委婉提出要求时,拥有更丰富、更精确的语言工具。它体现了英语在表达情态和语态方面的灵活性与精确性,是语言学习中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重要结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