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修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磅礴的政治抱负。其直接的翻译是:“决心要继承并发扬秦缪公的伟业,向东收复被侵占的土地。”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更是战国时期秦国图强求变、锐意进取的战略宣言和行动纲领。
这句话通常与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前338年在位)及其重用的改革家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前338年)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时的秦国,虽地处西陲,拥有一定的疆域和潜力,但在战国初期的激烈竞争中,却屡屡受挫,尤其是被东邻的强国魏国夺去了河西之地(今陕西、山西间黄河以西地区),这不仅是领土的损失,更是国家尊严的巨大耻辱。秦国被中原诸侯视为“夷狄”,排除在会盟之外,国家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秦孝公即位,痛感国势衰微,决心变法图强。他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商鞅正是应召入秦。君臣二人经过深入探讨,确立了以变法为核心,内修政理、外拓疆土的国策。“将修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正是这一国策的高度浓缩和生动表达。
“修缪公之业”,是面向历史,寻找榜样与力量。这里的秦缪公(亦称秦穆公,约公元前682年-前621年在位),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极具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向西发展,称霸西戎,将秦国的疆域大大拓展,并积极参与中原事务,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缪公的时代,是秦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秦孝公提出“修缪公之业”,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深意:
- 树立崇高目标:以先祖的辉煌成就激励国人,表明秦国并非甘于沉沦,而是要重振雄风,恢复昔日荣光。这为即将推行的深刻社会变革提供了历史合法性和精神动力。
- 借鉴成功经验:暗示要学习缪公重视人才、励精图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策略。缪公任人唯贤、不拘一格,使秦国人才济济;他善于把握时机,拓展生存空间,奠定了秦国作为大国的基础。
- 强调内在修为:“修”字不仅有继承之意,更有整治、建设的含义。这意味着要像缪公时代那样,首先致力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实现富国强兵。这直接指向了即将展开的商鞅变法。商鞅的改革,正是围绕着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秦国的综合国力,为“东复侵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东复侵地”,则是面向现实,明确战略方向和具体目标。这里的“侵地”,首当其冲就是指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这片土地不仅是肥沃的农业区,更是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要冲。收复河西,具有多重意义:
- 雪耻复仇:夺回失地,洗刷国耻,提升国民士气和国家威望。对于屡受魏国压迫的秦国而言,这是凝聚人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号召。
- 战略需要:河西之地是秦国东出函谷关、问鼎中原的必经之路和前进基地。控制了河西,秦国就能占据有利地势,对魏国形成直接威胁,并为进一步向中原地区扩张打开通道。
- 检验变法成果:军事上的胜利是检验商鞅变法成效的最佳标尺。只有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才能证明变法的正确性,巩固变法成果,并为国家带来实际的利益。
因此,“将修缪公之业”与“东复侵地”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秦孝公时代完整的国家战略。“修缪公之业”是内因,是根基,强调通过变法实现内部的强大,积蓄力量;“东复侵地”是外在表现,是目标,强调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实际的疆土扩张和战略优势。前者为后者提供支撑,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和体现。
这句话所蕴含的决心和远见,在秦国后来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通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崛起,国力蒸蒸日上,军队战斗力冠绝诸侯。秦孝公和商鞅时期,秦国果然多次与魏国交战,逐步收复了河西之地的部分失地,沉重打击了魏国的霸权。虽然商鞅本人最终因触犯旧贵族利益而惨遭车裂,但他所推行的变法措施及其精神内核被继承下来,成为秦国此后百余年间始终坚持的基本国策。
从秦孝公到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直至最终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秦国的历代君主,可以说都是在“修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这一宏大战略框架下,不断接力奋斗。他们继承了缪公的雄心,坚持了变法的路线,将“东出”作为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最终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韧的国家意志,一步步蚕食东方列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伟业。
可以说,“将修缪公之业, 东复侵地”不仅是一句简单的翻译所能涵盖的。它是一面精神旗帜,召唤着一个古老王国的新生;它是一幅战略蓝图,规划了国家复兴的路径;它是一股强大的历史驱动力,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理解这句话,就是理解秦国何以能从一个备受鄙夷的西陲国家,最终崛起为席卷天下的强大帝国。它所体现的追慕先贤、内圣外王、自强不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精神,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这句话,是刻在战国历史风云变幻中最深刻、最有力量的印记之一,它不仅仅属于秦国,更成为了中华文明中关于变革、图强与国家意志的经典表达。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