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知而不知,虽舍之而可也”这句话,其核心意涵在于深刻地剖析了知识与理解、言语与实质之间的关系。它指出,仅仅掌握了言语、概念或文字层面的知识(语知),但并未真正领悟其内在的精髓、道理或触及事物本身的真实状态(不知),那么这种浮于表面的“知”是虚幻且无用的,即使将其舍弃(舍之),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甚至必要的(可也)。这是一种对真知灼见的强调,以及对形式主义和空谈的警示。
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尤其与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哲学观紧密相连。道家常常强调“道”的不可言说性,“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沟通和记录的工具,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终究只是一种符号系统,是对实在(reality)或本质(essence)的近似描述或指引,而非实在或本质本身。当我们过分执着于言语这个工具,将其等同于其所指向的意义或实相时,便陷入了“语知而不知”的困境。
就好比著名的“得意忘言”之喻:“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鱼筌是为了捕鱼,捕到了鱼,鱼筌就不再重要;兔网是为了捉兔,捉到了兔子,兔网也失去了关键意义;同样,语言(言)是为了传达意义(意),一旦真正领会了意义,语言本身便可以,甚至应当被超越或“忘记”。“语知而不知”描述的恰恰是那种紧抓着鱼筌却没得到鱼,手持兔网却未获兔,满口言辞却不明其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言语非但不是通往理解的桥梁,反而可能成为障碍,让人沉溺于符号的游戏,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真实。
因此,“虽舍之而可也”并非倡导彻底的虚无主义或反智主义,否定语言和知识的价值。它的重点在于“不知”这个前提。如果所谓的“知”仅仅停留在“语”的层面,未能深入“意”或“实”,那么这种“知”就缺乏真正的价值。舍弃这种虚假的“知”,是为了破除执念,为寻求真知腾出空间。这是一种智慧的抉择,意味着不被名相所迷惑,不以能言善辩或博闻强记为最终目的,而是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语知而不知”的现象比比皆是。
学习知识时,有些人能够背诵大量的公式、定理、概念,甚至引经据点,口若悬河。然而,当面对实际问题,需要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创新时,却显得捉襟见肘,茫然无措。他们只是记住了“语”,却没有真正理解其内在逻辑、适用条件和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未能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典型的“语知而不知”,他们拥有的只是信息的空壳,而非活的、能动的智慧。这种“知”,在面对复杂现实的考验时,确实显得脆弱,舍弃对这种表面功夫的执着,转而追求深刻的理解和应用,才是明智之举。
在道德修养层面,有些人熟读伦理经典,满口仁义道德,能清晰地阐述各种德行规范。但他们的行为却可能与所宣扬的理念背道而驰,缺乏真诚的同情心和实践的勇气。他们“知”晓了道德的语言,却“不知”道德的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这种“知”仅仅是口头上的装饰,而非深入骨髓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对于这样的“知”,如果不能转化为真实的品格,那么舍弃那些虚伪的言辞,或许更能让人看清其本质。
在专业技能领域,阅读再多的操作手册、理论指南,如果不经过亲手实践、反复摸索和体验,也很难真正掌握一项技能。比如学游泳,你可以熟知各种泳姿的动作要领、呼吸技巧,甚至物理学原理,但若不下水尝试,你依然“不知”如何在水中浮起、前行。你所拥有的只是关于游泳的“语”,而非游泳的“能”。舍弃对纯理论的依赖,勇敢地投身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和领悟,才是掌握技能的关键。
甚至在人际沟通中,我们有时也会陷入“语知而不知”的陷阱。我们可能听到了对方说的每一个字(语知),却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情绪、意图或潜台词(不知)。我们可能因为纠结于某个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引发争执,忽略了沟通的真正目的——理解与连接。这时,适时地“舍”弃对字面的过度执着,尝试去感受、去共情,反而更能达成有效的沟通。
“语知而不知,虽舍之而可也”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警惕知识的表面化和工具化。真正的认知,不仅仅是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更是理解、内化、体验和实践的统一。它要求我们超越语言文字的束缚,探求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实在。
我们追求知识,应当是为了获得真知,是为了提升智慧,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安顿自身。如果学习和认知仅仅停留在“语知”的层面,变成了鹦鹉学舌般的模仿,或是满足于知识的占有而非运用,那么这种“知”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舍之”——舍弃那种浮夸、空洞、无法指导实践的“知”,便是一种清醒和解放。它鼓励我们放下对形式的迷恋,转而追求内容的充实;放下对言语的依赖,转而拥抱行动的力量;放下对表面知识的满足,转而深入探寻事物的本源和真理。
这并非易事。人类天生倾向于抓住具体、可见的符号和形式,而本质和意义往往是无形、难以捉摸的。我们需要持续的反思、批判性的思维以及勇于实践的精神,才能不断地从“语知”走向更深层次的“真知”,避免陷入“语知而不知”的认知陷阱。最终的目标,或许正如禅宗所言,是达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境界,虽然语言是重要的起点和工具,但真正的觉悟和智慧,终究要超越语言本身,触及那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核心。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