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什么意思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老话儿啊,掰开了揉碎了说,就是说话的人可能压根儿没那个意思,随口一句,或者只是就事论事,心里没啥别的想法。可听话的这个人呢,因为自个儿的心思、经历、或者当时的情绪状态,就把这话听进去了,而且听出了言外之意,甚至觉得这话就是冲着自己来的,心里咯噔一下,或者反复琢磨,这就是‘有心’了。

这事儿吧,简直太常见了,谁的生活里没碰上过几回?你可能只是顺嘴一提,“哎呀,最近好像胖了点”,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旁边你的朋友,正为体重焦虑呢,立马就觉得你是在含沙射影,心里那叫一个不舒服,半天不搭理你。你说你冤不冤?你真没那个意思,就是随口一说,甚至说的是自己!但没办法,话赶话,赶到那个敏感点上了,听的人就自动对号入座了。

或者在公司里,老板开大会,表扬了某个项目组,说他们“效率高,执行力强”,可能就是一次常规的鼓励。但另一个项目组的成员听了,心里可能就嘀咕了:“这是嫌我们效率低?敲打我们呢?”明明老板可能压根儿没想起他们这茬儿,或者只是觉得那个项目确实做得好,随口表扬一句,根本没对比的意思。可听的人呢?结合自己项目的进展,老板之前的某些只言片语,过去的经验,脑子里的小剧场就开始上演了,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

这就是典型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的人,他的语境可能是轻松的、随意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他表达的是他的想法,基于他的立场和当时的情境。而听话的人,接收信息的滤波器可就复杂多了。这个滤波器包括了他的性格(是不是敏感多疑?)、他当下的心情(是不是正烦躁、沮丧?)、他的个人经历(是不是有过类似的受伤经验?)、他对说话人的看法(是不是本来就觉得这人有点针对自己?)、以及他对自身状况的认知(是不是对某个方面特别缺乏自信?)。

你看,同一句话,从“说者”的嘴里出来,是A版本;经过空气传播,到了“听者”耳朵里,再经过他大脑里那套复杂的“解码”程序,出来的可能就是B版本,甚至C、D、E版本了。这个过程里,信息的扭曲和变形简直是家常便饭。

为什么会这样?人性啊,太复杂了。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尤其是心理上的。当一句话,哪怕是无心的,触碰到了我们内心的脆弱点或者不安全感时,我们的防御系统就自动启动了。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支持我们“受伤感”的证据,哪怕是牵强附会,也要把这句话解读成对自己的冒犯或否定。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很难完全控制。

而且,很多时候,沟通的缺失也加剧了这种情况。说者可能觉得“我没什么别的意思,不用解释”,听者呢?心里不爽,但可能碍于面子,或者觉得“说了你也不承认”,干脆就不问,自己生闷气,或者暗地里记上一笔。一来二去,误解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可能导致关系疏远,甚至破裂。职场上的隔阂,朋友间的嫌隙,亲人间的矛盾,有多少是从这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开始的?数不清。

想想我们自己在网上冲浪的经历。隔着屏幕,没有表情,没有语气,光秃秃的文字,更容易引发这种过度解读。人家可能只是打了个“呵呵”,你就能脑补出十万字的嘲讽和不屑。人家可能只是回复了个句号,你就觉得对方冷漠、生气、不想聊了。其实呢?对方可能只是习惯性地打个句号,或者当时在忙别的事情,随手回了一下。这种猜测和脑补,累不累?真的挺累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把锅甩给“听者有心”。有时候,“说者”也并非完全“无意”。有些人说话,就是不过脑子,或者说,缺乏同理心。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话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尤其是在涉及他人短处、痛处或者比较敏感的话题时,依然口无遮拦。这种“无意”,其实是一种迟钝和不体谅。你说他没恶意吧,但他确实造成了伤害。这时候,听者就算“有心”了,也多少有点儿“事出有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说话的人可能潜意识里确实有那么点儿意思,但他自己不承认,或者没意识到。比如,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或者用开玩笑的方式发泄不满。这种“无意”就更复杂了,有点儿微妙的恶意藏在里面。听者捕捉到了这种微妙,那就不完全是“有心”或者过度敏感了。

那么,面对这种人际交往中的普遍难题,怎么办呢?

作为“说者”,我觉得吧,首先得有点儿自我觉察。知道自己说话有时候可能比较直,或者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那就尽量在开口前稍微想一想,尤其是在公开场合,或者面对你觉得可能比较敏感的人。不是说要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说话,而是多一份体察,多一份谨慎。如果你发现对方好像误解了,能解释一句就解释一句,一句“我不是那个意思,你别多想”有时就能化解一场潜在的风波

而作为“听者”呢,这可能更需要修行了。首先,得认识到,“听者有心”这事儿太常见了,自己也可能经常这样。所以,当听到一句让自己不太舒服的话时,先别急着下定论,别立刻就觉得对方是针对自己。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问问自己:“他真就是这个意思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是不是我自己想多了?”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者结合他平时的为人处世风格来判断。如果实在心里过不去,又觉得这段关系值得珍惜,那就鼓起勇气去核实一下。“你刚才说那话,我听了有点儿……你是那个意思吗?”直接沟通,往往比胡乱猜测要好得多。

当然,最关键的,可能还是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自信一些。当你对自己有足够清晰的认知和接纳时,外界的评价,无论是无心的还是有意的,对你的杀伤力都会小很多。你不会轻易因为别人一句话就自我否定,也不会像惊弓之鸟一样,总觉得草木皆兵。这就像给自己的心穿上了一层软猬甲,能抵御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说到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八个字,道尽了人际沟通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它提醒我们,语言这东西,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制造隔阂。它既取决于说话人的表达,也取决于听话人的解读。这里面,充满了主观性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在“说”的时候多一份体谅,在“听”的时候多一份宽容和理性,并且,永远不要低估直接沟通的力量。毕竟,谁也不是谁肚子里的蛔虫,猜来猜去,除了内耗,啥也得不到。活得通透点儿,少点儿玻璃心,也少点儿无心之失,大概,人与人之间能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吧。嗯,大概是这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什么意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