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话,“屠龙少年终成恶龙”,它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你翻遍古籍经典,恐怕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原文。它更像是个现代的、高度浓缩的寓言,一个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时代,被反复咀嚼、引申、然后一锤定音般烙在我们心里的警示。
硬要追溯源头,大家最常提到的,也是最有分量的,得是德国那位大胡子哲学家尼采。没错,就是他。在他那本烧脑又深刻的《善恶的彼岸》里,有这么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原文德语大致是这个意思,翻译版本略有差异)。
看到了吧?这才是思想的火种。尼采说的“怪物”,尼采说的“深渊”,那力道,那穿透力,直接戳中了人性里最隐秘、最让人不安的那个角落。后来的人们,特别是咱们中文语境下的网友们,觉得这个道理太对了,但“怪物”“深渊”这种词儿,多少有点哲学味儿,不够那么…嗯…带劲儿。
于是,不知道是哪位有才的哥们儿姐们儿,妙笔生花,结合了西方奇幻文学里常见的“屠龙”母题——想想那些勇敢的骑士、王子,挥舞着宝剑冲向喷火巨兽的画面——把尼采那冷冰冰的哲学思辨,给换上了一层更具象、更戏剧化的外壳。“少年”,带着初心、热血和纯粹;“龙”,象征着强大的权力、邪恶、或者就是那个他誓要推翻的旧秩序、旧体制;“终成”,则点明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宿命般的异化和沉沦。
这么一组合,“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一个曾经眼神清澈、信念坚定的年轻人,为了打败那条人人唾弃的恶龙,付出了血泪,经历了挣扎,最终…最终他站在了龙的尸体上,自己却不知不觉间,鳞片覆盖了皮肤,嘴角露出了獠牙,眼神变得和曾经的恶龙一般无二。这故事性,这冲击力,比“与怪物战斗小心变成怪物”要强太多了,也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所以,它成了一句网络流行语,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梗,用来感慨、用来警示、也用来…呃…可能有时候也用来给自己的某些行为找点“深刻”的借口。
说白了,它就是尼采思想在大众文化里的一次“魔改”和“爆款”再创作。根子在尼采那儿,但直接的这句话,是咱们这个时代的产物,是无数人共鸣之后凝结出的一个意象符号。
好了,源头掰扯清楚了,但这事儿远没完。为啥这句话能这么火?因为它戳中的,是咱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存在的那个“坎儿”。
想想看,谁年轻的时候没点儿理想主义?谁没想过要改变点什么,打倒点什么“不公”?小到看不惯班里的小霸王,大到想改变社会上某些让人皱眉的现象,那股子劲儿,就是“屠龙少年”的初心。热血、单纯,觉得世界非黑即白,正义必须战胜邪恶。
可问题是,屠龙这事儿,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那条“龙”,它不是傻乎乎杵在那儿等你砍的。它可能有坚硬的鳞甲(权力壁垒),能喷出腐蚀人心的火焰(诱惑与腐蚀),甚至可能,它本身就是由复杂、扭曲的规则和人性构成的庞大体系。
少年要去屠龙,他得干嘛?他得学屠龙的本事。他可能得学会龙的语言,才能找到龙的弱点;他可能得深入龙穴,才能摸清龙的底细;他甚至可能,为了打败龙,不得不使用一些…嗯…不那么光彩,甚至和龙相似的手段。
比如说,为了对抗一个狡猾的对手,你是不是也得变得“有策略”一点?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你是不是也得“硬气”一点,甚至牺牲掉一些曾经珍视的“柔软”?为了获得足够的力量去推翻旧的权力结构,你是不是也得先去接近权力,甚至掌握权力?
这个过程,就是尼采说的“凝视深渊”。你盯着那黑暗看久了,黑暗里的东西,那些扭曲的、强大的、诱人的东西,就可能慢慢渗透到你眼睛里,再流进你心里。
一开始,你可能只是觉得,“这是必要的牺牲”,“是为了最终的正义”。就像那个老掉牙的故事,为了打败魔王,勇者不得不拿起魔剑,结果用着用着,自己也被魔剑控制了。手段,悄悄地就变成了目的。你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的?打败恶龙之后,你看着那空出来的、金光闪闪的宝座,闻着权力散发出的甜腻气息,你还能想起来自己当初只是个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少年吗?
更可怕的是什么?是异化。你长时间地和“龙”周旋,你的思维方式,你的行为模式,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向“龙”靠拢。你开始理解“龙”为什么会那样做,甚至觉得,“换了我也只能这样”。你变得不再相信理想,只相信实力;不再追求公平,只追求效率;不再关怀弱小,只想着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这时候,就算你真的把那条物理意义上的“龙”给宰了,你自己,不也成了新的“龙”吗?精神上的那条。
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想想那些曾经锐意进取的创业公司,一开始喊着“改变世界”的口号,多么清新脱俗,等做大了,成了行业巨头,是不是也开始搞垄断,压榨用户,变得和他们当初唾弃的“大公司病”一模一样?
想想那些曾经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进入某个复杂的体制内,一开始还想保持棱角,做点实事,但慢慢地,为了生存,为了晋升,是不是也学会了那些“规矩”,变得世故圆滑,甚至同流合污?当年的锐气,磨没了;当年的初心,忘光了。偶尔午夜梦回,会不会被镜子里那个陌生的自己吓一跳?
还有网络上。多少人一开始是义愤填膺地去和喷子对线,揭露不公,结果吵着吵着,自己也变得言语刻薄,充满戾气,用着和对方一样,甚至更恶毒的方式去攻击别人?打着“正义”的旗号,行着网络暴力之实。这不也是一种“成龙”吗?
这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温水煮青蛙,是一点点地妥协,一次次地“下不为例”,直到最后,猛然发现,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了。少年那干净的白衬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沾满了洗不掉的油污和血迹。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有屠龙者都注定会变成恶龙。总有人能守住初心,尼采也只是说“应当小心”,不是下了死刑判决。
关键在哪儿?
可能在于自省。得时时刻刻像照镜子一样,审视自己,问问自己:我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的手段,有没有偏离我的初衷?我有没有被权力或者仇恨冲昏头脑?
可能在于敬畏。敬畏权力可能带来的腐蚀,敬畏人性深处的幽暗,知道自己不是圣人,随时可能犯错,所以要给自己设置底线,要有监督,要有制约。
可能在于勇气。不光要有屠龙的勇气,更要有在屠龙之后,放下屠龙刀的勇气;有在凝视深渊时,不被深渊吞噬,甚至敢于转身离开的勇气;有在功成名就时,抵制住权力诱惑,保持清醒的勇气。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这句话之所以扎心,因为它不仅仅是说给那些大人物听的,更是说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听的。我们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自己的“龙”——可能是外界的压力,也可能是内心的欲望、恐惧、贪婪。我们在与之对抗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我,不被其同化,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它像一句咒语,更像一声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别忘了回头看看,自己还是不是当初那个,仅仅因为看到不公,就想拔剑而起的少年。别让自己,最终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这大概,才是这句话流传至今,依然让人深思,甚至不寒而栗的真正原因吧。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