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送别诗,心里头总有点堵得慌。好像一提这三个字,眼前就立马浮现出长亭古道,灞桥杨柳,还有那喝不完的饯行酒,流不尽的离别泪。真要搞个什么“全首古诗大全”,那得是多大一部书啊?浩如烟海,穷尽一生也未必能读完、品透。所以,别想什么“大全”了,不可能的。咱们呐,就捡几颗沉在心底、时常泛起微光的珍珠,好好摩挲摩挲,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离愁别绪,那才叫真切。
我自个儿,最怕离别。小时候搬家,跟小伙伴哭得稀里哗啦;长大了,送朋友去远方,车站月台上强忍着,一转身眼泪就下来了。所以读古人的送别诗,总觉得特别戳心窝子。他们那时候,交通多不便啊,不像我们现在,想见个面,一张机票、一张车票的事儿。古时候一别,常常就是山高水长,后会无期。那份沉甸甸的挂念和忧虑,可比我们现在重多了。
你看王维那首《送元二使安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简直把送别的场景和心境写绝了。渭城的清晨,一场小雨刚过,洗净了路上的轻尘,旅店旁的柳树显得格外青翠鲜亮。这景,写得真好,清新里头透着一股子离别的伤感。柳色越新,越衬得离人即将远去的心情复杂。然后呢?就是那句千古传唱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出了这阳关,往西边去,可就再也碰不到我们这些老朋友了。那语气,那叮嘱,那份担心和不舍,全在这一杯酒里了。据说这首诗后来被谱成了曲子,叫《阳关三叠》,反复吟唱,那真是能把人的愁肠给唱断了。每次读,都好像能看到王维举着酒杯,看着朋友渐行渐远的背影,眼神里全是戏。
还有李白,这老哥,写起送别来,也是别具一格。他那首《赠汪伦》,很多人都熟悉: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就妙在它的不期而遇和真挚坦率。李白要走了,船都快开了,忽然听到岸上传来一阵踏地为节、边走边唱的歌声。谁啊?是朋友汪伦来送他了。这份情谊来得突然,却又那么深厚。最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有形的、极深的潭水,来比喻无形的、更深的朋友情谊。这比喻,真是绝了!简单、直接,力道千钧。跟王维那种含蓄蕴藉不同,李白这是豪放里的深情,一下子就把人和人之间那种纯粹的情感给点燃了。没有柳条,没有酒杯(诗里没写,但估计少不了),就是这么自然而然,情深意切。
说到送别,不能不提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跟前面两首的调子又不一样了。你看那场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天色昏黄,乌云密布,北风那个吹,大雪那个飘,送别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恶劣,气氛也显得有点压抑。但是!高适接下来话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啊董大,你别担心前面路上没有知音,凭你的才华名声,这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这话,说得大气磅礴,充满了自信和鼓励。这就不单是离愁别绪了,更有一份对朋友未来的期许和肯定。这种送别,少了几分凄凄惨惨,多了几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读起来让人觉得胸襟开阔,精神为之一振。
当然,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更是把送别的境界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写得多开阔!开篇就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下子就把长安和蜀地的遥远距离给拉出来了,视野宏大。接着说,你我都是为了做官、为了生计在外奔波的人,这份离别的心情是相通的。然后,重点来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简直是千古名言,醍醐灌顶!只要我们心意相通,是真正的知己,那就算分隔天涯,也感觉像是邻居一样近啊。最后劝慰朋友,不要在岔路口上哭哭啼啼,像小儿女一样沾湿了手巾。王勃写这诗的时候才二十来岁吧?这份胸襟,这份见识,真是了不得。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可以超越空间的距离,精神上的契合才是最重要的。这比起那些一味沉溺于悲伤的送别,格局大太多了。
你看,同样是送别,不同的诗人,不同的情境,写出来的味道就完全不一样。有王维的依依不舍、语重心长;有李白的真情流露、不拘一格;有高适的豪迈 鼓励、 驱散愁云;还有王勃的旷达 胸襟、 哲理 慰藉。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好多好多。比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表达的是自己高洁的品格,让朋友带话回去,别担心我。比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送别宴,但那种萍水相逢、互相慰藉的知音感,也充满了离别的意味。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背后的酒文化,折柳相赠的风俗(柳谐音留,盼人留下),长亭短亭的设置,这些都是送别诗里常见的意象和背景。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里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线。
这些诗,为什么能流传千年,至今读来仍然让人动容?我觉得,就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人类共通的情感——离别。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分离。亲人远行,朋友高就,爱人暂别,甚至只是每天上下班和家人说再见,广义上讲,都带着一丝丝离别的意味。古诗里的那种牵挂、祝福、惆怅、期盼,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感同身受。
读送别诗,对我来说,不光是欣赏文学之美,更像是在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忧愁,他们的豁达,他们的情深义重,都透过那些平仄格律、遣词造句,实实在在地触动着我。有时候觉得,现代人表达感情好像越来越直接,但也越来越快餐化了。反而不如古人,一杯酒,一枝柳,几句诗,就能把那份情谊、那份不舍,表达得那么缠绵,那么厚重,那么有仪式感。
所以啊,别纠结什么“大全”了。找几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送别诗,比如上面提到的这几首,或者你自己心有所属的,把全诗找出来,安安静静地读几遍,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体会一下诗人的心境。也许你会发现,那些千年前的月亮,那些灞桥上的杨柳,那些阳关外的风沙,那些桃花潭边的歌声,好像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那份跨越古今的共鸣,才是读这些诗最大的收获吧。至于“大全”,就让它留在那个不可能完成的想象里好了,我们能抓住手心里的这几颗珍珠,感受它们的温润和光芒,已经足够幸运了。这些诗,就像老朋友,总在某个需要慰藉的时刻,静静地等着你,给你力量,也让你流泪。真好。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