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就在那里,一直都在。可雾一来,山就变得不一样了。
不是那种旅游宣传册上,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巍峨壮丽,清晰得有点假。雾里的山,是活的,是会呼吸的,是带着情绪的。
有时候,那雾,像刚倒出来的牛奶,浓得化不开,把整个山谷都填满了。你就站在高一点的地方,看着脚下白茫茫一片,偶尔有最高的山尖尖,像不甘寂寞的小岛,戳破那片浓白。这时候的山,特别沉静,好像整个世界都被这雾按了暂停键。连风都小心翼翼的,声音传不远,耳朵里只有自己心跳的声音,还有那雾带来的,一种湿漉漉的,有点冰凉的触感,粘在皮肤上,渗进衣服里。
我总觉得,这种雾是有重量的。沉甸甸的。压在心上,也压在山上。它吞噬光线,吞噬声音,吞噬距离感。远处的山不见了,近处的树也只剩下模糊的影子,墨绿氤氲成一片。你伸出手,仿佛能抓住一把湿冷的空气,但它又从指缝溜走,什么也没留下。这种感觉,很奇妙,有点孤独,又有点安全。好像整个世界都缩小到了你周身几米,别的,都跟你没关系了。
但雾也不是一直都这么霸道。
有时候,它很轻,很薄,像一层缥缈的纱。缠绕在山腰,或者挂在山顶。这时候的山,就有了仙气儿。阳光偶尔能挣扎着透下来,但被雾一过滤,就变得特别柔和,给山石、树木都镶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山的轮廓在雾里若隐若现,朦胧中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你想看清楚,它偏不让你看清楚,就那么吊着你,让你心里痒痒的。
这种雾,是流动的。你能真切地看到它在动。一会儿像丝絮般飘过,一会儿又像炊烟般袅袅升腾。风一吹,雾就变幻出各种形状,有时候像奔马,有时候像游龙,有时候,什么也不像,就是一团随性的白色。看着它在山间游走,把山一会儿藏起来,一会儿又显露一角,那种感觉,就像在看一场无声的、缓慢的、却又充满力量的舞蹈。山是舞台,雾是舞者。
我特别喜欢雾快要散去,或者刚刚聚集起来的那个阶段。
雾要散的时候,不是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它会先变薄,变得透明。阳光的力量一点点增强,先把高处的雾驱散,露出蓝得耀眼的天空。然后,雾气像退潮一样,慢慢从山顶往下退。这时候,山的层次感就出来了。山顶清晰,山腰还缠绕着白色的雾带,山谷里可能还积着厚厚的雾。光影在山体上变幻,明暗交错,每一秒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那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比完全显露出来,更有味道。
而雾刚起的时候,也很有意思。往往是从山谷最深处,或者某个阴湿的角落,先冒出那么一缕、一丝,淡淡的,像人的呼吸。然后,它会慢慢弥漫开来,越来越多,越来越浓。起初只是给山脚的树林蒙上一层薄纱,渐渐地,它就开始往上爬,吞噬小路,吞噬溪流,最后,连高大的山体也一点点被它笼罩。这个过程,有时候很快,一阵风过,雾气就从四面八方涌来;有时候又很慢,让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湿气在增加,视线在一点点变得模糊。
在山里遇到雾,是常有的事。本地人习以为常,外地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扫兴,或者有点害怕。但我挺喜欢的。我觉得雾让山变得更神秘,也更亲近。
说它神秘,是因为它遮挡了太多东西。你不知道那浓雾后面藏着什么。是悬崖峭壁?还是幽深的峡谷?或者是几户隐居的人家?这种未知,让人敬畏。你不敢大声喧哗,脚步也会放轻,好像怕惊扰了山和雾的沉静。
说它亲近,是因为雾缩小了空间感。平时觉得遥不可及的山峰,在雾里好像就在眼前。周围的一切都被雾包裹着,形成一个私密的空间。你会更专注于眼前的细节:沾满露水的蛛网,雾气中显得格外翠绿的苔藓,脚下湿滑的石板路。山好像不再是那个需要征服的庞然大物,而是一个可以与之对话的存在。
当然,大雾有时也带来麻烦。迷路是常有的事。方向感完全失效,平时熟悉的路标都可能找不到。手机信号也常常不好。这时候,就只能凭经验,或者干脆停下来,等雾稍微散一点。这种时候,心里不是没有焦虑的,但更多的是一种彻底交付给自然的无力感。也好,提醒你,人在这大山和浓雾面前,有多渺小。
我见过清晨的乳白色的平流雾,像海一样铺在山谷里,山峰如同仙岛。我也见过傍晚橘红色的霞光穿透薄雾,给山林镀上一层暖色。还有那种毛毛雨伴着浓雾的天气,整个世界都是灰蒙蒙、湿漉漉的,连心情都好像有点发霉。
每一种山和雾的组合,都有它独特的气质。
雾是山的表情。时而忧郁,时而神秘,时而宁静,时而灵动。它让坚硬的山石变得柔软,让亘古不变的山峦有了瞬息万变的风景。
没有雾的山,是清晰的,是壮观的,是一幅写实画。
有了雾的山,是朦胧的,是写意的,是一首读不完的诗。
它不需要你去懂,只需要你去感受。用眼睛看那变幻的形态,用皮肤感受那湿润的气息,用耳朵聆听那深邃的寂静,用心去体会那份天地间的浩渺与空灵。
这雾啊,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它来了,山就活了,有了灵魂。它走了,山还是那个山,但你心里,总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那份被雾触动过的感觉,会留在记忆里,很久,很久。就像山谷里散不去的潮气,无声无息,却一直都在。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