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咱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这档子事儿,特别是那让人挠头的会计分录。这块儿要是搞不明白,成本那嘎达可就真成了一锅粥。
说白了,工厂里头,除了那些直接吭哧吭哧造东西的基本生产车间,总得有些部门是给他们“打辅助”的,对吧?比如供电的、供汽的、机修的、运输的,等等。这些部门自己不直接生产产品往外卖,但他们发生的费用,比如电费、维修工人工资、零件费、燃料费啥的,最终都得有个去处,不能悬在半空。这个“去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摊到那些享受了他们服务的部门头上去,尤其是基本生产车间。这就是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核心目的:把这些间接的、为了支持生产而发生的费用,合理地归集到最终的成本对象(通常是产品)上去。
那么,重头戏来了,这账(会计分路)到底该怎么记?别急,这得分情况看。
最常见的,也是最基础的思路,就是先把辅助生产车间自己发生的各种费用,通过借:辅助生产成本 - XX车间
(比如供电车间、机修车间),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
、累计折旧
、银行存款
等科目,先归集到各自辅助车间的“成本池子”里。这就好比先把零钱都收到各个小钱包里。
月底了,小钱包里的钱(也就是各个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要分出去。怎么分?这就涉及到不同的分配方法了。不同的方法,会计分录的借方构成会略有不同,但贷方通常都是贷:辅助生产成本 - XX车间
,表示这个辅助车间的成本被转出去了。关键在于借方记到哪里去,以及金额怎么算。
第一种:直接分配法
这方法,简单粗暴,快刀斩乱麻。它假装没看见辅助生产车间之间也可能互相提供服务这回事儿,直接就把每个辅助车间的成本,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比如供电按耗电量、机修按维修工时),“唰”地一下,全部分给基本生产车间和其他非生产部门(比如管理部门用了电,也得摊点)。
这时候的会计分录大概长这样:
借:基本生产成本 - A车间
(根据A车间耗用的劳务量计算)
借:基本生产成本 - B车间
(根据B车间耗用的劳务量计算)
借:制造费用 - 各车间
(如果辅助劳务是间接用于车间整体,而非特定产品)
借:管理费用
(管理部门耗用的部分)
借:销售费用
(销售部门耗用的部分,虽然少见但可能存在)
贷: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
(该车间待分配的总成本)
(对机修车间等其他辅助车间,做类似分录)
我个人其实挺烦直接分配法的,因为它“无视”了辅助部门间的互相服务。你想啊,机修车间给供电车间修了设备,供电车间又给机修车间供了电,这俩部门成本能完全撇清关系吗?显然不能。所以,直接分配法算出来的成本,说实话,有点糙,准确性不高。但胜在简单,小企业或者辅助部门间服务量很小的情况下,凑合用也行。
第二种:顺序分配法(阶梯分配法)
这个就稍微讲究点了。它承认辅助车间之间有服务,但不是“人人平等”,而是要排个队。通常是按照受益范围的大小或者服务量的大小来排,谁服务的部门多(或者谁提供的服务总量大),谁就先分。排第一的,把自己的成本分给后面所有的辅助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非生产部门。然后排第二的,把(自己发生的成本 + 从前面分来的成本)再分给排在它后面的辅助车间、基本生产车间和非生产部门……以此类推,最后一个辅助车间,就把所有归集到的成本全部分给基本生产车间和非生产部门。
看出特点没?它是单向的,只往前分,不往回分。先分配的辅助车间,它的成本会影响后面的,但后分配的成本不会再反过来影响已经分配完的。
会计分录结构上和直接分配法类似,但计算过程复杂了。比如,供电车间排第一,机修车间排第二:
-
分配供电车间成本:
借:辅助生产成本 - 机修车间
(机修车间耗电部分)
借:基本生产成本 - A车间
借:基本生产成本 - B车间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
-
分配机修车间成本:
注意,这时机修车间的总成本 = 它自己发生的成本 + 从供电车间分摊来的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 - A车间
(A车间接受的修理工时)
借:基本生产成本 - B车间
(B车间接受的修理工时)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 - 机修车间
(此时贷方金额是“原始成本+分入成本”)
顺序分配法比直接分配法更准确些,考虑了一部分交互影响。但它的准确性又取决于那个“排序”,排得好不好,对结果影响挺大。而且,它依然没有完全解决互相服务的问题,毕竟最后那个辅助车间还是没机会把成本“还给”排在前面的。
第三种:交互分配法(代数分配法/联立方程法)
这个厉害了,是理论上最精确的方法。它完全承认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是“互相服务,互相欠账”的。你想算清供电车间到底该摊多少成本出去,就得先知道机修车间最终的总成本(因为它可能给供电车间提供了服务);反过来,想算清机修车间的,又得知道供电车间的最终成本。这就成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怎么办?解联立方程组!听着就头大是不是?确实,计算量是最大的。得先根据各部门相互提供的服务量,列出方程组,算出每个辅助车间包含相互服务成本在内的“实际总成本”,然后再用这个算出来的总成本,按照对外提供服务的比例,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和非生产部门。
会计分录的逻辑是这样的:
-
第一步:内部交互分配(可以用交互分配单,不一定做分录,或者做内部结转分录)
这一步主要是计算出每个辅助车间的“含交互成本的总成本”。如果要做分录体现,可能会比较复杂,比如:
借: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收到的机修服务)
贷:辅助生产成本 - 机修车间(提供的机修服务)
借:辅助生产成本 - 机修车间(收到的供电服务)
贷: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提供的供电服务)
(这只是示意,实际操作可能通过计算表格完成,最终得到每个辅助车间分配前的总成本) -
第二步:对外分配
用计算出的“实际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录结构就和直接分配法类似了,只是金额是解方程算出来的。
借:基本生产成本 - A车间
借:基本生产成本 - B车间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
(按其最终总成本和对外服务比例计算)
贷:辅助生产成本 - 机修车间
(按其最终总成本和对外服务比例计算)
交互分配法,算得最准,但也是最麻烦的。需要精确的服务量数据,还需要点数学功底。在大企业,或者辅助部门间服务量占比很大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最有价值。
第四种:计划成本分配法
前面说的都是按“实际成本”来分,但有时候为了简化核算,或者为了加强成本控制,会用计划成本(或预算成本) 来分配。
操作是这样的:辅助车间提供服务时,直接按照预先定好的计划单位成本(比如,计划每度电多少钱,计划每维修工时多少钱)和各受益部门实际耗用的服务量,来计算分配额。
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 - A车间
(A车间耗用量 × 计划单位成本)
借:基本生产成本 - B车间
(B车间耗用量 × 计划单位成本)
借:管理费用
(管理部门耗用量 × 计划单位成本)
贷:辅助生产成本 - 供电车间(或机修车间等)
(按计划成本转出)
这样一来,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可能会出现余额。这个余额,就是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这个差异通常不大,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如果是普遍性差异),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各个受益对象(如果差异较大且能追溯原因)。
- 结转成本差异的分录(假设实际大于计划,出现借方余额):
借:管理费用
(或按比例分配给各受益部门)
贷:辅助生产成本 - XX车间
计划成本法的好处是简化了分配计算,而且能及时反映成本差异,方便进行成本控制和分析。但前提是那个“计划成本”定得要靠谱,不然分配结果偏差会很大。
选择哪种方法?
这没有绝对的答案,得看企业的具体情况:
- 辅助生产部门多少?相互服务量大不大?
- 成本核算的精细化要求有多高?
- 会计人员的水平和工作量能不能承受?
- 信息系统支持程度如何?(交互分配法没系统支持,手算能把人逼疯)
实践中,很多企业可能还是倾向于顺序分配法,算是一个复杂度和准确性之间的折中。小企业用直接分配法的也不少。用交互分配法的,通常是管理比较规范、对成本精算要求高的大中型企业。计划成本法则在推行标准成本或预算管理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关键点再强调下:
- 归集要全: 辅助车间发生的费用,一个子儿都不能漏,得先进到“辅助生产成本”这个池子里。
- 基础要准: 选什么作为分配标准(电量、工时、面积、人数等)至关重要,得选最能反映服务量消耗关系的那个“尺子”。这往往是争论和“猫腻”最多的地方。拍脑袋定标准,那分摊就是走过场。
- 方法要恰当: 根据自家情况选合适的分配方法,别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而把自己累死,也别为了省事儿而让成本失真得离谱。
- 分录要平: 不管怎么分,最后所有辅助生产成本科目月末都应该是零余额(计划成本法下会先留差异,然后差异也要转平)。钱(成本)从一个口袋(辅助车间)挪到另一个口袋(受益部门),总数不能变。
搞定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会计分录,不仅仅是做对一笔账那么简单。它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的准确性,影响存货计价、销售定价、利润计算,甚至关系到对各部门(包括辅助部门自身)的绩效考核。所以啊,这活儿,看着不起眼,其实门道挺深,得用心琢磨才行。别把它当成简单的数字搬运,要理解背后的逻辑和对经营决策的影响。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