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字里头那个带 横折钩 的笔画,哎哟,这可真是个既熟悉又有点儿“磨人”的小东西。你天天写,时时见,可真要掰扯起来,它还挺有说道儿。
打从我们认字儿起,的 这个字,恐怕是遇见带 横折钩 最早的几个大佬之一了吧?你看它,左边一个 白,右边一个 勺。那个 白 字里头,就藏着个 横折钩。简简单单,一横,一折,一提,干净利落。但就是这一下,给 白 字定了型,稳住了架子。少了它,白 就不再是那个意思了,可能就成了“曰”(yue)或者别的什么。小时候练字,老师总说,这个 横折钩 的“钩”,要出得短促有力,不能拖泥带水,也不能畏畏缩缩。写秃了好几支铅笔,好像才找到那么点感觉。
然后就是 月。不管是天上的月亮那个 月,还是“月肉旁”那个 月(虽然来源不同,但写法上常通用),都有这个标志性的 横折钩。它在 月 里面,感觉就像是给这个字画了个柔软的肚子,又像个月牙儿弯弯的下巴。写 月 的时候,那个 横折钩 不能太硬,得有点弧度,带点温柔劲儿。你想想看,要是写得跟 刀 字那个钩似的,硬邦邦、直挺挺,那 月 亮还怎么显得皎洁柔美呢?
说到 刀,这又是一个典型。刀 字的 横折钩,那叫一个刚猛!力道十足。那一横短促,折角分明,钩锋锐利,活脱脱就是一把劈砍的利刃形象。写这个字,手腕得用上劲,顿笔、转折、出钩,一气呵成,才能写出那股子锋芒毕露的气势。跟它类似的还有 力 字,也是个 横折钩,但感觉又稍有不同,力 的钩更舒展一些,像是使劲儿时肌肉的线条。写这两个字,感觉就像在纸上练武术,一招一式,都得有板有眼。
还有 用 字。这个字,外头一个框,里头一竖。那个框,可不就是 横折钩 打头阵嘛。这个 横折钩 感觉特别“实用”,它构成了“用”字的主体框架,把中间那一竖稳稳地包在里面。写 用 的时候,这个 横折钩 要写得方正、开阔一点,才能显得大方、能容纳。
同 字也是。外面的那个“冂”(jiōng),起笔就是个 横折钩。它像个敞开的大门,等着里面的“一”和“口”进来。这个 横折钩 决定了整个字的格局。
想想看,带 横折钩 的字真是浩如烟海啊。方 向的 方,万 千的 万,都是靠这个笔画支撑起独特的形态。方 字的 横折钩 在顶部,像个盖子;万 字也是,那一笔带着决绝的转折,透着一股子斩钉截铁的味道。
还有一些字,横折钩 不是主体,但在偏旁里默默奉献。比如 妈、她、好 这些带“女”字旁的字,那个“女”字在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有时会简化或者变形,但在楷书中,标准的“女”字底下那个弯,严格来说不是 横折钩,可是在某些写法或者字体里,或者在别的包含类似结构的字里,比如 以、似,那个折带钩的部件,就很有 横折钩 的神韵。虽然它可能叫“竖折折钩”之类的,但那种转折带钩的感觉,是相通的。
再说 水 字。单独的 水 字没有 横折钩,但是当它出现在某些字里,比如“永”字里的那个点右下方的一笔,或者在行书草书里,水 的变形,常常会出现类似 横折钩 的笔触,灵动活泼,完全没了楷书里那一撇一捺的拘束。这就是汉字的奇妙,同一个部件,在不同的字里,不同的书体里,能变幻出无穷的姿态。
还有 习 字,上面的那个 横折钩,像不像鸟儿收拢的翅膀?透着一股子练习、反复琢磨的劲儿。写 习 字,那个钩要写得稳,不能飘。
几乎的 几,那个 横折钩 尤其关键,那一折一钩,几乎就是这个字的灵魂。它和 九 字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钩的形态和位置。写 几 的时候,那个折要圆润些,钩要含蓄点,不能太张扬。
也 字,下面的那个弯钩,有人叫“竖弯钩”,但起笔那一小横然后转折带钩的动作,跟 横折钩 的运笔感觉很像。这一笔写不好,也 字就容易歪歪扭扭,站不稳。
云 字的简化字,底下那个弯钩部件,也是异曲同工。它让“云”字飘逸中带着稳定感。
气 字的简化字里,那个“メ”形,最后一笔,也可以看作是 横折钩 的一个变种,短小精悍。
还有 乃 字,这个 横折钩 写得舒展、飘逸,像一条飘带。它跟 刀、力 的感觉又完全不同。
你再想想,朵 字,上面一个“几”,下面一个“木”。那个“几”的 横折钩,给整个字带来一种灵动感,好像花 朵 轻盈地开在枝头。
还有像 匕(bǐ)这样的字,虽然简单,但那个 横折钩 也是骨架。写不好就软塌塌的。
还有一些可能不那么常用的,或者在名字里偶尔见到的字,比如 电 的繁体字 電,底下那个“申”字部件拉长变形后,末尾也是个类似 横折钩 的收笔。
为什么 横折钩 这么普遍呢?我瞎琢磨啊,是不是因为它特别好用?你想啊,汉字是方块字,讲究平衡、稳定。横折钩 这一笔,既有横向的铺展,又有纵向的转折,最后那个小钩子,还能起到一个稳定重心、或者连接下一笔、或者干脆就是收尾的作用。它能屈能伸,能方能圆(看用在哪个字里),能刚能柔。简直是笔画里的“多面手”。
写好 横折钩,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你看书法家写字,同一个 横折钩,在不同的字里,不同的情绪下,能写出千变万化的姿态。有时候像个蓄势待发的弹簧,有时候像个温柔的回眸,有时候又像个斩钉截铁的命令。那里面蕴含的力道、节奏、韵味,真是值得细细品味。
小时候最怕写的带 横折钩 的字是哪个?我大概是 为 字吧。繁体的 為 更复杂,简化的 为 上面那个点,下面一个 横折钩 加上三撇。那个 横折钩 老是写不好,要么角度太死板,要么钩子太长或太短,总觉得别扭。现在看多了,写多了,好像才慢慢顺眼一点。
其实,纠结于一个笔画叫什么名字,比如到底是标准的 横折钩,还是“竖弯钩”,还是“竖折折钩”,有时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感受到那一笔在整个字里的作用,它的力量,它的方向,它和其他笔画的关系。当你能体会到这些,下笔的时候,自然就能找到那种对的感觉。
你看,光是一个 横折钩,就能牵扯出这么多字,这么多故事,这么多写法上的讲究。汉字啊,真是个越琢磨越有意思的宝藏。每一个笔画,都像是构成这个庞大文字世界的独特基因片段,看似微小,却不可或缺。这个 横折钩,就像是这个世界里一个特别活跃、特别能干的成员,在无数的方块字里,默默地支撑起一片天。从最常用的 的、白、月,到稍微复杂点的 用、同,再到那些作为偏旁一部分的,或者形态各异的 刀、力、乃、几……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书写和阅读的日常,也塑造了汉字独特的视觉魅力。下次再写到带 横折钩 的字,不妨多停留一秒,感受一下那一横、一折、一钩之间,蕴藏的微妙力量和节奏感吧。那感觉,挺妙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