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分类分步的广义与狭义

说到国考行测里的排列组合,特别是那个分类分步,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这玩意儿,说难不难,说简单…呵呵。很多人上来就背加法原理乘法原理,以为把公式记住了就万事大吉。结果一做题,傻眼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平时理解的,或者说教材上通常最先讲的,往往是狭义上的分类分步。而行测真正要考的,或者说,想拉开差距的地方,是那个广义的应用。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个狭义的。狭义分类,对应的就是加法原理。啥意思?就是说,完成一件事儿,有好几类独立的办法,每一类办法都能单独把这事儿搞定。那么总的方法数,就是把各类方法的数量加起来。比如,你从北京去上海,可以坐飞机(假设有3个航班),可以坐高铁(假设有5个班次),也可以坐普快(假设有2个班次)。这三类方式是相互独立的,选了飞机就不能同时坐高铁。所以总的方法数就是 3 + 5 + 2 = 10种。这里的“类”,就是飞机、高铁、普快这三种。核心在于“”的关系,完成这件事,用A类B类C类方法。

狭义分步呢,对应的就是乘法原理。意思是,完成一件事儿,需要分成好几个连续的步骤,每个步骤都必须完成,这件事才算完。那么总的方法数,就是把每个步骤的方法数乘起来。比如,你要穿衣服出门,需要先穿上衣(假设有3件可选),再穿裤子(假设有2条可选)。你必须穿上衣穿裤子,这事儿才算完成。所以总的搭配方法就是 3 × 2 = 6种。这里的“步”,就是穿上衣、穿裤子这两个动作。核心在于“”或“”的关系,完成这件事,需要完成步骤A完成步骤B。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对,狭义的定义和例子,确实不绕。教科书上一般也就这么讲讲。

但问题来了,行测里的题目,尤其是数量关系部分那些让你头疼的排列组合题,往往不是这么“直给”的。它不会傻乎乎地问你“从A地到B地有几种走法”,然后清晰地告诉你几条水路几条陆路。它会包装,会变形,会让你在读题的时候,脑子里的弦就得自己去判断:这到底是该用加法,还是乘法?或者,更要命的,是加法和乘法混着用

这时候,广义分类分步思想就登场了。广义上讲,分类的本质是“整体包含局部”,解决问题的总方法可以划分成若干个不重不漏的子集(类)。而分步的本质是“整体依赖环节”,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环节(步骤)。

这个广义怎么理解?我跟你讲,它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题策略,而不是死板的公式。很多时候,题目不会那么‘善良’地直接告诉你‘请用加法原理’或者‘请用乘法原理’,它会把这个逻辑藏在具体的场景里,绕个弯,设个套,等你往里钻呢。

比如说,经典的捆绑法。几个元素要求必须相邻,我们怎么办?先把这几个元素“捆”成一个大整体,看作一个元素,然后和其他元素一起排。排完之后,别忘了,这个“大整体”内部的元素自己还可以换位置。你看,这里面是不是就体现了分步思想?第一步,把捆绑体看作一个单元,进行排列(或其他操作);第二步,考虑捆绑体内部的排列。这两步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解题过程,所以各步的方法数要用乘法。这不就是广义分步吗?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请分两步”,而是题目条件“必须相邻”引导你必须这么去思考。

再比如,插空法。一些元素要求互不相邻,怎么办?先把其他没有限制的元素排好,形成若干个空位(包括两端),然后把要求不相邻的元素插入到这些空位中去。这也是分步!第一步,排列不受限元素;第二步,将被限制元素插入空位。两步都得做,所以用乘法。这就是广义分步的又一体现。

还有排除法(或者叫间接法补集法)。有时候,正面求解一个问题包含的情况太多、太复杂,分类讨论能把人绕晕。这时候,我们可以反过来想:总共有多少种情况?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有多少种?用总数减去不符合要求的,剩下的不就是符合要求的吗?这里的“总情况”,往往是用乘法原理分步)算出来的。而计算“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时,可能又需要用到分类或者分步。最后一步,用总数减去不符合要求的,这个“减法”的动作,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分类思想的变种——把所有情况分成了“符合要求的”和“不符合要求的”两类。符合要求的 + 不符合要求的 = 总数。所以,符合要求的 = 总数 – 不符合要求的。你看,是不是广义分类思想在里面?它把复杂问题简化了。

甚至那个听起来有点玄乎的隔板法,解决“相同物品分给不同对象,每人至少分一个”之类的问题。你想想,n个相同物品排成一排,它们之间形成了n-1个空隙。要把它们分成k份,是不是只需要在这n-1个空隙中插入k-1个隔板就行了?这本质上是从n-1个空中选k-1个位置放隔板的组合问题。但它解决的问题场景,本身就是一种“分配”任务,需要考虑如何划分,这背后依然有分类(分给谁)和分步(如何分配,虽然被隔板法简化了)的影子。

所以你看,行测里考的分类分步,远不止“加法”和“乘法”两个公式那么简单。它考验的是你能不能洞察问题的内在结构,能不能根据题目给出的限制条件,主动地去识别哪些情况是并列的(需要分类相加),哪些环节是递进的(需要分步相乘)。

很多同学做题没思路,或者做错了,往往不是加法乘法本身不会算,而是没搞明白这个具体的问题,到底应该划分成哪几“类”,或者分解成哪几“步”。是题目读不懂?有可能。更多时候,是对广义分类分步思想理解得不够深,运用得不够灵活。

怎么提升呢?光背概念肯定不行。得多做题,特别是那些有点绕的、需要用到捆绑法插空法排除法等等技巧的题目。做完之后不能光对答案,要反思:这道题为什么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体现了分类还是分步的思想?是广义的哪种应用?能不能换种思路解?比如一道题可以用排除法,那正面求解会分成哪几类?尝试去分一下,体会一下为什么排除法更简单。

当你能做到看到一个排列组合题,不是先想套哪个公式,而是先琢磨题目里人、物、位置之间的限制关系,然后自然而然地想到“哦,这种情况和那种情况是互斥的,得加起来”(分类),或者“嗯,得先安排好这个,再安排那个,一步步来,得乘起来”(分步),甚至能想到“直接算太麻烦,不如算总的再减掉不行的”(排除/广义分类),那才算是真正把分类分步精髓,尤其是广义的精髓,给掌握了。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训练。行测考这个,不是为了让你当数学家,而是看你面对复杂情况,能不能条理清晰地分析问题,能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狭义的原理是基础,是砖瓦;而广义的应用,才是盖起解题大厦的蓝图施工能力。这能力,得在实战中练,在琢磨中悟,最后才能融化在血液里,做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别怕它,多练,多想,总能搞明白里面的道道。到时候,排列组合就不再是拦路虎,反而可能成为你的得分利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分类分步的广义与狭义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