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句

很多人脱口而出就想接个“冰寒于水”,对吧?好像这是个固定搭配似的。其实呢,严格来说,“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在老祖宗荀子《劝学篇》里的原文脉络下,紧跟着的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它俩是并列关系,用不同的比喻,说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习和转化能让人超越原本的基础。所以,它不是一个需要对仗或者押韵的“下一句”,更像是“你看,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同样的道理,冰是水凝结的,但温度比水更低。” 这么个意思。

搞清楚这个“下一句”的真相,咱们再来咂摸咂摸 “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句话本身的味道。这句话,简直太有画面感了,不是吗?你想想那颜色,从植物的汁液里,经过捣腾、发酵、沉淀,最后出来那么一种深邃、浓郁的蓝,比原来的草本植物本身那个“蓝”要惊艳得多。这里头,有 转化,有 升华,有 超越

这道理,用在哪儿都通。

小到我们自个儿。谁还没当过“青”呢?想想刚学走路那会儿,跌跌撞撞,非得大人扶着。后来呢?跑得飞快,大人都追不上。学骑自行车,从歪歪扭扭到撒把骑,那是不是一种“胜于蓝”?学门手艺,一开始师傅手把手教,你笨手笨脚,错误百出。慢慢地,你熟练了,甚至还能琢磨出点新花样,让师傅都眼前一亮,“嘿,你小子行啊!” 那一刻,心里头那点小得意,那点“我出师了”的感觉,不就是 “胜于蓝” 最直接的体现?

我记得我刚学着写点东西的时候,模仿那些名家,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觉得人家写得真好,自己这写的啥玩意儿。可写着写着,慢慢地,好像也能找到点自己的调调了。虽然离“大家”还远得很,但至少,比最初那个只会模仿、词不达意的自己,强了那么一点点。这,也算是一种微小的 “青出于蓝” 吧。这种感觉,挺微妙的,有点儿像是破茧成蝶,虽然过程可能挺挣扎,但结果,总归是往前走了一步。

再往大了说,这简直就是 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 啊。

你看这科技,一代代地迭代。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了多少倍?这新的“青”,可不就是远远 “胜于蓝” 了吗?以前的车马邮件,慢悠悠;现在的互联网,信息爆炸,地球都变成村了。知识也是这样,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爱因斯坦又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论。后人不断地学习前人的东西,然后呢? 质疑、 创新突破。没有这种 “胜于蓝” 的精神,我们现在可能还钻木取火呢。

这听起来,好像都是好事儿,对吧?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但……凡事都有另一面,不是吗?

咱们换个角度,想想那个“蓝”,那个被超越的“蓝”,它是什么心情?

如果是老师傅,看到徒弟出息了,那肯定是 欣慰 的,骄傲 的。自己一身的本事,有人继承了,还发扬光大了,多好。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长大了,比自己有能耐了,那份满足感,是啥也换不来的。这里面,有 传承 的喜悦。

可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丝丝的…… 失落?甚至, 焦虑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话虽然糙,但有时候也挺现实。当你的经验、你的技能,被新的技术、新的方法轻易取代的时候;当你引以为傲的东西,在年轻人眼里成了“老古董”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有点跟不上这个飞速变化的 时代 的时候……那种感觉,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

想想那些传统手艺人,一辈子磨练出来的绝活,可能就被机器流水线轻易复制,甚至做得更“标准”。他们的“蓝”,在工业化的“青”面前,显得那么脆弱。这时候,再说 “胜于蓝”,对他们来说,是不是有点残酷?

还有父母。看着孩子翅膀硬了,飞得远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再是那个事事依赖你的小不点了。高兴之余,会不会也觉得,自己好像……没那么被需要了?那种既希望你高飞,又有点害怕你飞太远,飞得自己够不着了的复杂心情,恐怕只有当过“蓝”的父母才能体会吧。

所以啊, “青出于蓝胜于蓝”,它不光是一个励志的口号,它背后,还藏着 时间的流转新旧的更迭,甚至是一些微妙的 情感张力

我们鼓励“青”要敢于超越,要有 “胜于蓝” 的勇气和志气。这是 进步 的动力。社会要发展,就不能抱着老东西不放。你得敢想、敢做,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打破常规。不然,哪来的 创新?哪来的 突破

但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对“蓝”多一份 理解尊重

没有“蓝”这个基础,哪来的“青”?那个源头,那个根基,不能忘。即使你飞得再高再远,也得记得,是谁托举你起飞的。那些前人的经验、教训、积累,即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调整、需要扬弃,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往往是宝贵的财富。

“胜于蓝”,这个“胜”,不是彻底的否定,不是要把“蓝”踩在脚下。更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种 扬弃,一种 发展。是吸收了“蓝”的精华,然后结合新的环境、新的认知,生长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就像那个靛青,它比蓝草更蓝,但它无法否认自己来源于蓝草。冰比水更冷,但它的本质,还是水。

我觉得,最健康的心态,应该是:

作为“青”,要有 超越 的雄心,也要有 感恩 的心。感谢“蓝”给予的基础和平台,然后努力去开拓属于自己的那片更广阔的天空。同时,也要有 责任感,意识到自己将来也会成为新的“蓝”,要为更后面的“青”铺路。

而作为“蓝”,要有 开放 的胸襟,乐于看到“青”的成长和超越。要认识到这是 自然规律,是 事物发展的必然。与其固步自封,不如调整心态,甚至主动去学习新的东西,让自己这棵“蓝草”也能焕发新的生机。当然,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嘛,总有点路径依赖,有点敝帚自珍的情结。

所以你看,“青出于蓝胜于蓝”这句话,看似简单,里面能咂摸出来的味道,可多了去了。它关乎 学习成长创新传承,也关乎 时代 的变迁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 情感

下一次,当你再听到这句话,或者你自己用到这句话的时候,不妨多想一层。想想那生机勃勃、一心想要超越的“青”,也想想那孕育了“青”、最终可能被超越的“蓝”。想想这背后的动力、喜悦、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

这世界,就是这样,在不断的 “青出于蓝胜于蓝” 中,滚滚向前。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阶段是“青”,在另一个阶段,又成了“蓝”。理解了这一点,或许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这一切了吧。至于那个所谓的“下一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待在《劝学篇》里,作为另一个绝妙的比喻,提醒我们同样的道理吧。生活本身,远比工整的对仗要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你说是不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青出于蓝胜于蓝下一句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