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名词解释] 图式

说起图式 (Schema) 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玄乎的概念,它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工具,一套无形的、自动运行的“认知软件”。简单点说,图式就是我们大脑里针对特定事物、情境、概念,甚至是人物,预先建立起来的一个知识结构或者说心理框架。它像一个无形的档案柜,把我们过去的经验、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方便我们快速地理解新信息,做出反应。

你想想,为什么你看到一个有四条腿、一个平面、一个靠背的东西,八九不离十就能认出那是“椅子”?哪怕它的造型千奇百怪,材质五花八门?这就是因为你脑子里有个关于“椅子”的图式。这个图式包含了椅子的核心特征(能坐、有支撑等)和一些常见的变体。新椅子出现,你的大脑自动把它跟这个图式匹配,匹配上了,“哦,椅子”,匹配不上,可能就得琢磨一下,“这是个啥新奇玩意儿?”

这还只是对物体。我们对事情、对流程,同样有图式,心理学上常把这种叫做脚本 (script)。比如你去餐厅吃饭,脑子里就自动调用“餐厅就餐”的脚本:进门、找位子(或被引导)、看菜单、点菜、等上菜、吃饭、买单、走人。这个流程太熟悉了,几乎不用思考。但凡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比如让你先买单后吃饭,或者菜单是天书,你就会觉得“不对劲”,因为这跟你脑子里的脚本冲突了。这种不适感,恰恰证明了图式(或者说脚本)在背后默默工作,维持着我们对世界“正常运转”的预期。

图式这东西,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认知效率。你想啊,每天接触那么多信息,要是每一样都得从零开始分析,那大脑早就宕机了。有了图式,我们能快速识别、归类、预测,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开车时,你不会去分析方向盘的材质和每一个按钮的功能,你调用的是“驾驶”这个图式,专注于路况。读小说时,你理解人物的行为,也是基于你对“英雄”、“反派”、“普通人”等角色的图式。没有这些预设的框架,世界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团混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就特别强调图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孩子们通过两种方式来构建和调整他们的图式同化 (assimilation)顺应 (accommodation)

同化,就好比往现有的档案柜里塞新文件。孩子看到一只泰迪,知道了“狗”的概念(形成了关于“狗”的初始图式);再看到一只金毛,体型毛色不同,但核心特征还在,他就把金毛也归入“狗”这个图式里,这就是同化。他用已有的图式去理解新事物。

但如果他看到一只猫呢?毛茸茸,四条腿,有尾巴,好像也符合“狗”的某些特征,但又叫声不同,行为模式也不一样。这时候,光靠同化就不够了。孩子可能需要调整原来的“狗”图式,或者干脆创建一个新的“猫”图式,来容纳这个新信息。这个调整、修改旧图式或创建新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顺应意味着我们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同化顺应不断交织、螺旋上升的过程。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接触新领域、学习新技能,都在不断地重塑和精炼自己的图式

然而,图式也不是万能药,它带来的便利,往往伴随着潜在的风险。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可能导致思维僵化和偏见 (bias)

因为图式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它天然带有“简化”和“归纳”的特点。这种简化在处理复杂信息时是必要的,但也容易导致我们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形成刻板印象。这就是刻板印象 (stereotype) 的本质——一种关于特定社会群体的图式。比如,“程序员就是格子衫、不善言辞”、“东北人都豪爽”、“上海人都精明”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就是过度简化的社会图式。它或许能帮我们快速“了解”一个群体(其实是误解),但在人际交往中,却常常成为沟通的障碍,甚至滋生歧视。我们容易“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用群体的标签去预判个体,而忘记了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复杂的独立存在。

这种图式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证实性偏见”上。我们倾向于关注、寻找那些能证实我们既有图式的信息,而忽略、排斥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比如,你如果认定某个人“不好相处”(形成了这样一个人物图式),你就更容易注意到他皱眉头、说话冲的样子,而忽略他可能帮助同事、默默付出的行为。你的图式像一个滤镜,让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从而不断强化这个图式,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

而且,图式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改变起来并不容易。即使遇到反例,我们有时也会将其视为“特例”,而不是去修正那个根深蒂固的图式。这就像给用了很久的软件打补丁,总不如重装系统来得彻底,但重装系统又太麻烦,大脑也倾向于“节能”。

所以说,图式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脚手架,没有它,我们寸步难行;但它也可能变成思维的牢笼,限制我们的视野,固化我们的偏见。理解图式,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心理学名词,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理所当然”保持警惕。

我们脑子里的那些图式,是怎么来的?一部分来自亲身经历,另一部分,则深受我们所处的文化 (culture)、社会环境、教育背景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图式。比如,关于“时间观念”、“个人空间”、“家庭关系”的图式,东西方就可能差异很大。

意识到这一点,或许能让我们多一点反思。当我快速地给某人某事下判断时,是基于事实,还是不自觉地套用了哪个图式?我的这个图式,是可靠的、经过检验的,还是仅仅是道听途说、刻板印象的产物?它有没有让我戴上有色眼镜,错过了看到真相的可能?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图式,那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关键在于,要培养一种“元认知”的能力,就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图式,并且有意识地去审视、评估、甚至在必要时挑战自己的图式。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受新的信息,勇于承认自己的认知框架可能有局限、需要顺应和调整。

这过程不容易,甚至有点反直觉,因为大脑天生喜欢走捷径。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图式带来便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它可能带来的认知陷阱,更真实、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而有趣的世界,以及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图式,这个我们大脑里无处不在的幽灵,既是向导,也可能是囚徒看守,如何与它共舞,是一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功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名词解释] 图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