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叟啊,字面意思挺直接,就是瞎了眼的老头儿。但你问这个词,十有八九不是光问字面,是想知道那个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瞽叟——对,就是那个差点儿名垂“坑儿”史的,大舜他爹。
这位瞽叟,本名不详,或者说,大家记住的就是他这个充满特点的称呼。他可不是什么慈祥老爷爷。恰恰相反,在中国古史传说里,他简直就是个反面教材级别的父亲。他的故事,主要就捆绑在他那个过于优秀的儿子——舜身上。
舜是谁?那是“三皇五帝”里的“五帝”之一,是以孝闻名天下、最终继承尧的帝位、开创了有虞氏时代的圣君。你想想,能培养出(或者说,没能“坑”死)这样一位圣君的爹,得是啥样?
坏。非常坏。坏到骨子里那种。
瞽叟这个人,眼睛瞎了,据说心眼儿也没好到哪儿去。他不喜欢舜,极其不喜欢。为啥呢?史书上隐晦地提到,可能是因为舜的生母去世早,瞽叟娶了后妈,然后生了个小儿子叫象(就是那个“象傲”的象)。于是乎,这后妈和象就成了瞽叟的心头肉,舜呢?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一家子,除了舜,好像都看他不顺眼。
这还不算完。光不喜欢也就算了,瞽叟和他那一家子,是动了杀心的!而且不止一次!
最有名的两次,简直是惊心动魄,听着都让人后背发凉:
一次是让舜去修粮仓顶。舜爬上去了,瞽叟就在底下放火!火舌“呼呼”地往上窜,这是要活活把亲儿子烧死啊!幸亏舜聪明,(传说用了两个斗笠像鸟儿翅膀一样)从高高的粮仓顶上跳下来,逃过一劫。你想想那画面,爹在下面点火,儿子在上面生死一线。这叫什么事儿啊!
另一次更狠。让舜去挖井。舜在井底下挖呢,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往下填土!土石“哗啦啦”往下填,这是要活埋啊!又得亏舜机警,(传说他挖井时就留了个心眼,在旁边挖了条通道)从旁边的地道里钻出来,又捡回一条命。
这两件事,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司马迁写得那叫一个惊险。瞽叟的歹毒、后母的阴险、象的傲慢与狠毒,简直跃然纸上。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那个核心问题了——瞽叟,这个“瞎老头”的称呼。他到底是真的生理性失明,还是说,这“瞎”更多的是一种象征?
很多人倾向于后者,或者说,兼而有之。他那个瞎,可不光是眼睛看不见那么简单,很多人琢磨,这里头是不是还有点“心瞎”的意思?他看不到舜的贤德,看不到舜的孝顺,看不到舜作为儿子的拳拳之心。他被偏爱、嫉妒蒙蔽了双眼,是非不分,善恶不明。这种“心盲”,可能比眼盲更可怕。所以“瞽叟”这个称呼,就带上了一层道德批判的意味。他不只是个生理有缺陷的老人,他是个在人伦道德上“瞎了心”的父亲。
然而,最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憋屈”的是舜的反应。面对这样一个屡次要置自己于死地的爹,一个恶毒的后妈,一个坏透了的弟弟,舜是怎么做的?
一如既往地孝顺。
《史记》里说他,“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 啥意思?就是爹顽固(顽劣不化),后妈刁钻(言语恶毒),弟弟傲慢(又坏又狂),都想弄死他。但他呢,顺从父母,友爱弟弟,一点儿没耽误他尽儿子的本分,尽兄长的慈爱。
甚至,当他后来发达了,做了天子,他爹瞽叟还活着呢!舜不但没报复,反而对瞽叟依然恭恭敬敬。还把他的弟弟象封到有鼻(一个地方)去做诸侯,虽然也派人看着他,防止他作恶。
这种孝,简直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境界。后世儒家大力推崇舜的孝,把他立为孝道的典范。认为这体现了最高的人格力量,能感化顽劣。
但我每次读到这段,都替舜捏把汗,心里也犯嘀咕。这……现实吗?这种近乎“愚孝”的行为,是不是有点太挑战人性了?爹要杀你,你还得对他笑脸相迎,嘘寒问暖?这得多强大的内心,或者说,多“扭曲”的坚持才能做到?
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价值观去完全套古人。在那个时代,“孝”是维系宗法社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舜的行为,可能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超越个人恩怨的、对“天伦”秩序的维护,一种以德报怨的极致体现。他的孝,感动了天地,也最终让他赢得了人心,继承了帝位。
而瞽叟呢?他就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当时有的话)。他成了所有“不慈之父”的代名词。虽然他的名字失传了,但“瞽叟”这个标签,牢牢地贴在他身上,几千年都撕不下来。他活着,大概就是为了反衬他儿子舜的光辉伟大。
想想也挺讽刺的。一个想方设法要除掉的儿子,最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圣君;一个自己百般疼爱的小儿子象,却史书记载“傲”,没什么好名声。瞽叟这一辈子,真是“瞎”得可以。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瞽叟”是什么意思?
它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的“瞎眼老头”。
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特定的人物指代。它指向舜的那个顽劣不堪、试图杀子的父亲。
它代表了父道的缺失与败坏。
它也反衬了舜那种极端的、甚至让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孝道。
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历史故事和复杂的伦理讨论。它不仅仅是一个称呼,它是一段关于家庭、人伦、善恶、以及何为“孝”的深刻叙事。每次提到瞽叟,就仿佛能看到那个在火光熊熊的粮仓下、在不断填土的井口边的那个身影,以及那个一次次死里逃生、却依然“孝顺”得让人心疼又敬畏的舜。
这个词,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用了。毕竟太古老,也太特定。但它背后的故事,关于原生家庭的伤害,关于极端环境下的品格坚守(或扭曲?),关于“孝”的边界和真谛……这些话题,好像从来没有过时。只是我们今天讨论起来,可能会有更多元的视角和更复杂的感受吧。
瞽叟,这个名字本身,就够人琢磨一阵子了。一个简单的称谓,背后是那么一出惊心动魄、又引人深思的古老戏剧。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