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描写黄山的经典诗句,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毕竟这座山太特别了,简直就是老天爷偏心眼儿的杰作,惹得无数文人墨客心痒痒,非要留下点墨宝才算不虚此行。
要说最有名的,恐怕得数诗仙李白那几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出自《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你看这气势,“四千仞”直接把黄山的高度和险峻给拔起来了,接着“三十二莲峰”,点明了那些奇特的山峰形态,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多形象!“丹崖夹石柱”,红色的峭壁,耸立的石柱,画面感一下就出来了。“菡萏金芙蓉”,把山峰比作含苞待放或灿烂盛开的金色芙蓉花,简直美得不像话,带着一股子仙气。李白这几句,寥寥数语,就把黄山的雄伟、奇特、秀美给勾勒出来了,不愧是“诗仙”,出手不凡。
当然,还有一句虽然严格来说不算诗,但比很多诗还深入人心的,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的那句断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话,简直就是给黄山盖了个戳,最高认证!你想想,五岳啊,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那都是什么级别的名山?在徐霞客眼里,去过黄山之后,连五岳都显得不过如此了。这份推崇,这份霸气,让黄山的地位瞬间就顶格了。每次想到这句话,都觉得黄山那景色得有多震撼,才能让见多识广的徐霞客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简直就是黄山最好的广告词,流传千古。
除了这两位“顶级流量”,历代歌咏黄山的诗人词家那也是络绎不绝。毕竟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每一绝都能单独拎出来写上好几首诗。
比如那些奇松,长在悬崖峭壁上,姿态各异,倔强得很。“迎客松”天下闻名,但还有“送客松”、“蒲团松”、“黑虎松”……每一棵都有故事,都有风骨。古人写松,往往寄托情怀,写黄山松,更是把那种顶风傲雪、坚韧不拔的精神写活了。清代诗人魏源就有:“峰峰石骨峰峰松,云海浮沉松簇拥。” 这句就把松树和黄山的石、云结合起来了,想象一下,坚硬的石峰上长满了苍劲的松树,而云海就在下面翻腾,松树像是被云托着,那画面,壮观又有点飘逸。
再说怪石,黄山的石头那才叫“怪”得有水平,全靠想象力。“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鳌鱼驮金龟”、“飞来石”……名字起得也绝。这些石头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经过诗人的点化,就更有灵气了。比如有人写“飞来石”:“一石飞来,不知何代;嵌在波心,风吹不动。” 简洁几句,就把那块巨石的奇、险、稳给写出来了,还带着点神秘色彩,让人浮想联翩。
然后是云海,这绝对是黄山最让人心醉神迷的景象之一。云海一起,群峰就变成了漂浮的岛屿,人在山上,仿佛置身仙境。这种缥缈、变幻、壮阔的景象,最能激发诗人的灵感。想象一下站在山巅,看脚下云海翻腾,一时是“惊涛拍岸”,一时是“风平浪静”,那种感觉,非笔墨难以形容。历代诗人描写云海的诗句很多,都试图抓住那种流动变幻的美。比如有人写:“白云倒海忽平铺,三十六峰连吞屠。” 把云海形容成倒过来的大海,平铺开来,把众多山峰都淹没了,气势磅礴。还有更写意的:“风吹云海动,山似水中舟。” 把山峰比作云海里的船,随着云的流动而摇曳,多有动感和诗意。
至于温泉,虽然可能入诗的意境不如前三绝那么“仙”,但也是黄山的一大特色,带着一种疗愈和舒适的感觉。古人登山辛苦,泡个温泉放松一下,自然也会有所感怀。描写温泉的诗句可能更侧重于它的功效和舒适感,比如“天下名泉,黄山独胜”,直接点出其地位。
我总觉得,描写黄山的诗,难就难在黄山的美是立体的、动态的、变幻莫测的。晴天有晴天的壮丽,雨天有雨天的朦胧,云海更是瞬息万变。要把这种“活”的美凝固在文字里,太考验功力了。所以,很多诗句可能只能抓住黄山的一个侧面,一片风景,一种心境。
比如有人写雪后的黄山,那又是另一番景象,玉砌琼楼,冰雕玉琢。也有人写在黄山观日出,那种霞光万道、喷薄而出的辉煌时刻。还有人在夜里听黄山的松涛,感受那份静谧和力量。
读这些诗句,就像是通过诗人的眼睛,一次次地“云游”黄山。虽然文字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亲身体验,照片都拍不出那感觉,何况是文字呢?但诗人就是有这本事,用凝练的语言,点燃你的想象,让你心生向往。你会觉得,哦,原来黄山是这样的,有如此高的山峰,如此奇的松树,如此怪的石头,如此梦幻的云海。
这些经典的诗句,不仅仅是对黄山景色的描摹,更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哲思和对自然的敬畏。它们让黄山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充满诗意的想象空间。每次读到这些句子,都仿佛能闻到山间清冽的空气,看到云海在脚下翻涌,感受到松石的铮铮风骨。
所以啊,要问有哪些描写黄山的经典诗句,答案是很多,而且各有各的妙处。从李白的仙气飘飘,到徐霞客的盖棺定论,再到无数后人的细致描摹,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文学世界里的黄山。但说到底,读再多诗,也不如亲自去那山巅站一站,让风吹过,看云卷云舒…那才是黄山真正的诗篇,写在天地之间,需要你用心去读。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