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国考《行测》知识点:“垃圾分类”的考点总结

得,国考《行测》里头,“垃圾分类”这玩意儿,你还真别小看它。感觉就像生活里突然冒出来的新规矩,考卷上也跟着凑热闹,时不时就蹦出来给你个“惊喜”。这几年,尤其是在常识判断部分,它的出镜率那是相当可以的,甚至可以说,有点“网红”考点的意思了。

为啥考这个?你想啊,这紧贴着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嘛。上面在大力推行,下面就得跟着学、跟着做,那作为未来的公务人员,能不懂这个?考察的就是你对基本国策、社会发展趋势的敏感度认知度。说白了,就是看你是不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那么重点来了,到底考啥?怎么考?

首先,最最基础的,就是那四大分类。这个你必须门儿清:

  1. 可回收物: 这就是那些能卖钱的废品,你想想收废品的大爷喜欢收啥?废纸(报纸、纸箱、书本,但注意,被污染的不算,比如用过的餐巾纸、厕纸就不行)、塑料(塑料瓶、塑料玩具、泡沫塑料)、玻璃(玻璃瓶、碎玻璃片)、金属(易拉罐、旧铁锅)、织物(旧衣服、床单被罩,但注意,内衣裤一般不算)。记住了,核心是“再生利用价值”。

  2. 有害垃圾: 这个也好理解,就是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有直接或潜在危害的。想想那些需要小心处理的东西:废电池(尤其是充电电池、纽扣电池,普通干电池现在很多地方算其他垃圾了,但考试时得看清题目背景或选项!)、废灯管(荧光灯管含汞)、过期药品废油漆桶杀虫剂温度计(含汞的)。关键字是“有害”、“危险”。

  3. 厨余垃圾(有些地方叫湿垃圾): 这个简直是分类的“重灾区”,也是最容易搞混的。主要是指易腐烂的生活废弃物。想想你家厨房里产生的垃圾:剩菜剩饭骨头(大骨头比如猪腿骨,因为它难腐烂,有些地方划到其他垃圾,但鱼骨头、鸡骨头肯定是厨余)、菜根菜叶水果皮核蛋壳茶叶渣咖啡渣。核心特征是“易腐”、“有机”。

  4. 其他垃圾(有些地方叫干垃圾): 这就是个“大杂烩”,上面三类都不算的,基本就扔这儿了。比如砖瓦陶瓷(碎花盆、碎碗碟)、渣土卫生间废纸(前面说了,污染了)、纸尿裤一次性餐具烟蒂大骨头(看地方规定)、受污染的纸张塑料袋等等。这些东西回收利用价值低本身无害,也不易腐烂

是不是觉得很简单?嘿,坑爹的是,考试往往就考那些模棱两可特别容易混淆的东西。比如:

  • 大骨头 vs 小骨头:上面提到了,大骨头(猪骨)难腐烂,可能归为其他垃圾;小骨头(鸡、鱼骨)易腐烂,属于厨余垃圾
  • 花生壳 vs 瓜子壳:这些属于厨余垃圾,因为它们是有机物,可以腐烂。
  • 玉米棒 vs 玉米衣:都是厨余垃圾
  • 旧陶瓷制品:比如碎碗、碎花盆,这是其他垃圾,不是可回收物,也不是有害垃圾。
  • 旧镜子:虽然是玻璃,但因为后面有涂层,回收处理困难,一般算其他垃圾
  • 用过的餐巾纸/厕纸:水溶性差,且已污染,绝对是其他垃圾
  • 贝壳:比如蛤蜊壳、海螺壳,这些主要是碳酸钙,难腐烂,通常算其他垃圾
  • 干燥剂:小包的那种,一般是硅胶或生石灰,属于其他垃圾
  • 头发:属于其他垃圾
  • 烟蒂:绝对的其他垃圾
  • 普通一次性干电池:现在技术进步了,汞含量很低,很多城市已经把它归为其他垃圾了,但考试时要特别留意,如果选项里有“有害垃圾”且题目没有特殊说明,可能还是按老规矩考。纽扣电池、充电电池(锂电池等)肯定是有害垃圾

除了这些具体的分类,还可能考什么呢?

  • 政策背景和意义:为什么要搞垃圾分类?为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这可能出现在言语理解的文段里,考你主旨、意图。
  • 相关法律法规或试点城市: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提到垃圾分类,上海作为先行者强制分类的时间和规定等,可能会冷不丁地考一下。
  • 垃圾处理的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这三个词,得熟悉。
  • 不同地区的差异:比如上海叫“干垃圾”、“湿垃圾”,北京等地叫“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虽然本质差不多,但名称不同,考试时要注意题目给的背景是哪里(虽然国考一般考通用性强的,但以防万一)。

那在行测里具体会怎么呈现呢?

常识判断:这是主战场。直接给你一个物品,问属于哪类垃圾。或者给一组物品,问哪个分类正确/错误。或者考政策、原则。这是最直接的考法,也是你需要下功夫去记的地方。别嫌烦,多看几遍,特别是那些易错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可能会有一段材料,讲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面临的挑战、某个城市的实践经验等等。然后让你概括主旨、判断作者态度、理解某个词句的含义。这种考法相对间接,但理解材料的前提还是你得对垃圾分类有基本认识。

资料分析:这个可能性相对小一些,但不是没有。比如给个图表,显示某城市几年内各类垃圾的回收量、处理量变化,或者不同类别垃圾的占比。然后让你算增长率、比重、倍数关系什么的。这就需要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结合图表分析能力了。

所以你看,这“垃圾分类”看着小,牵扯的东西还真不少。备考的时候,怎么办?

  1. 基础知识要扎实:四大分类的定义、典型例子必须记牢。特别是那些易混淆项,单独拎出来反复看,找些口诀或者联想记忆法。比如,可以想象一下,猪能吃的就是厨余垃圾(湿垃圾),猪都不吃的那就是其他垃圾(干垃圾)——当然这不绝对,只是个帮助记忆的窍门。
  2. 关注时事政策:了解国家推行垃圾分类的大背景、重要意义、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这不仅是常识题的需要,对言语理解也有帮助。
  3. 注意细节和地域差异:考试时看清题目问的是什么,有没有特定的背景条件。比如电池,分清是哪种电池。
  4. 刷题!刷题!刷题!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光看不练假把式。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考查方式,查漏补缺,巩固记忆。看看出题人喜欢在哪儿挖坑。

总之,别把“垃圾分类”当成可有可无的知识点。它就像我们每天扔垃圾一样,看似日常,却关系重大。在国考这事儿上,可能就因为你比别人多懂一点垃圾怎么扔,常识部分就能多对一两道题。细节决定成败啊朋友们,这几分,有时候就是上岸和“再战”的区别。把它搞清楚,不亏!真的,扔个垃圾都得思考人生的时代,做对几道垃圾分类题,也算是与时俱进了,对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国考《行测》知识点:“垃圾分类”的考点总结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