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下一句,可太多了。它不是个固定的答案,更像一把钥匙,看你拿它去开哪扇门。
要我说啊,酒到微醺刚刚好,下一句最贴切的,或许是 “话匣子就开了”。真的,不是那种胡言乱语的开了,是心里那把小锁,“咔哒”一声,松了。平时觉得矫情的话,不好意思讲的感谢,或者憋了很久的某个小委屈,这时候,借着一点点酒精蒸腾的热气,就能顺顺当当地溜达出来。对象不再是简单的听众,而是变成了可以倾诉的树洞,眼神一对,彼此都懂了那种卸下防备的轻松。这时候的聊天,质量特别高,少了客套,多了真诚。大家围坐一起,灯光都好像自带了温度,空气里飘着食物的香气和酒的醇气,还有就是,人心与人心之间,那点微妙的,连接上了的感觉。这感觉,千金不换。
或者,下一句也可以是 “世界突然温柔了”。真的,不是开玩笑。平时看着棱角分明、甚至有点刻薄的世界,在微醺状态下,好像被打了柔光。街边的霓虹灯不再刺眼,反而有点迷离梦幻;旁边桌的吵闹,似乎也成了可以理解的烟火气;甚至对面那个一直看不顺眼的家伙,此刻瞅着,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就是那种,心一下子软了下来的感觉。看什么都顺眼了点,对生活的抱怨也少了点。那是一种很短暂,但非常宝贵的宽容感,对自己,也对世界。刚刚好的晕眩感,像水波一样轻轻荡漾,把那些尖锐的、不平的,都暂时抚平了。
还有一种可能,下一句是 “勇气悄悄上来了”。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要去惹是生非。而是那种,敢于面对自己内心小怯懦的勇气。比如,一直想尝试却不敢做的事,此刻好像觉得“欸,或许可以试试”;比如,想对某个人表达好感,平时总是欲言又止,现在却觉得,就算被拒绝,好像也没那么可怕。微醺,像给你披上了一件隐形的勇气斗篷,让你暂时脱离了那个过于谨慎、瞻前顾后的自己。不是变得鲁莽,而是变得更遵从内心一点。那点酒精,像个温和的助推器,帮你跨过心里那道坎。
当然,微醺刚刚好,最怕的,就是“下一杯”。那个“刚刚好”的界限,其实特别微妙,像走钢丝。多一口,少一口,感觉就完全不对。贪杯了,刚才说的那些美好,话匣子打开变成了口无遮拦,世界温柔变成了天旋地转,勇气上来了变成了傻大胆儿。那就不是享受,是受罪了,第二天准保头痛欲裂,外加一堆需要道歉和后悔的事儿。所以啊,分寸,这俩字,在酒桌上,尤其是在追求微醺这个境界时,简直是黄金法则。
我自己就特别迷恋这种状态。有时候,一个人在家,一部老电影,一杯红酒,慢慢呷着。不需要谁来对话,就是自己跟自己相处。酒意上来一点点,整个人窝在沙发里,身体是放松的,脑子却异常活跃,很多平时想不通的结,在这种状态下,反而会灵光一闪。感觉像是给大脑做了一次温柔的按摩,那些僵硬的思维,都舒展开了。这时候,下一句可能是 “灵感不请自来了”。或者,就是单纯的 “舒服,真他娘的舒服”。那是一种非常私密,非常个人的享受。
说到底,酒到微醺刚刚好,下一句是什么,取决于当时的场景,当时的人,当时的心情。它可以是交流的催化剂,可以是审视世界的滤镜,可以是滋生勇气的温床,也可以是自我和解的良方。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状态,一个短暂逃离现实紧绷感,触碰更柔软、更真实自我的机会。
重要的是那个“刚刚好”。像炖肉,火候到了,肉烂味香;火候过了,焦糊一团。微醺的美妙,就在于它的恰到好处,在于那种“我还清醒,但我更放松;我能控制,但我更自由”的微妙平衡。超过了,就是另一番光景,往往是没那么好看的光景了。
所以,如果你问我下一句是什么?我会说,下一句是 “珍惜当下这一刻”。因为微醺难得,刚刚好更难得。在那个点上,别急着去想“下一句”或者“下一杯”,就好好感受吧。感受那份暖意,那份松弛,那份可能稍纵即逝的,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温柔相处的瞬间。那感觉,绝了。是一种不需要言语,就能心领神会的通透。嗯,就是这种感觉,微妙,但足够让人回味很久。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