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氏国(月氏)的读音啊,真是个能让人聊起来就停不下来的话题。直接回答你:“ròuzhī”这个读音,现在看来越来越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绝大多数严谨的学者和工具书,现在都倾向于读作 yuèzhī。
我知道,我知道,很多人从小可能就是听着“ròuzhī”长大的,一些老电影、老纪录片,甚至某些老派的老师可能都这么念。这玩意儿就像个顽固的“历史遗留问题”,时不时就得翻出来说道说道。感觉就像是给一个明明叫“张三”的人,硬安上个“李四”的名字,叫久了,连他自己都恍惚了。
为什么“ròuzhī”这读音会冒出来呢?这事儿吧,挺复杂的,有点像一团乱麻。有种说法,可能是因为古代某个时期的方言或者音变,导致“月”和“肉”在某些特定语境下读音有点接近,然后就被误读、误记,再然后就以讹传讹了。你想想,汉字这东西,同音字、近音字那么多,古时候信息传播又不发达,张冠李戴是常有的事儿。特别是“氏”这个字,有时候容易让人联想到“支”,跟“肉”搭配起来,好像也没那么刺耳,至少在不明就里的人听来是这样。
还有一种可能,跟古人的注音方法有关。比如反切法,用两个字来拼读一个字。万一哪个环节出了点小差错,或者选字的时候没那么精确,后人理解起来就可能跑偏。加上有些古籍在流传过程中,抄写错误、刻版错误,那更是家常便饭。一个笔画的差异,一个注音的小疏忽,经过千百年的传递,就可能变成一个约定俗成的“错误”。
但是!重点来了!我们现在研究古音,不是瞎猜。语言学家们可是有很多“武器”的。他们会用到 上古音 和 中古音 的构拟理论。简单说,就是通过分析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你想想,粤语、闽南语里保留了多少古音的影子!)、参照古代的韵书(比如《切韵》、《广韵》),还有日、韩、越这些国家对汉字的发音(它们当年可是深受汉语影响,保留了不少唐宋时期的发音特点),再加上对汉字形声结构的研究,可以相对科学地推导出古代某个字大致是怎么发音的。
就拿“月”这个字来说,它在上古、中古的发音,构拟出来的主元音和声母,跟现代普通话的“yuè”是能对上号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而“肉”字呢?它的古音构拟结果,跟“月”差别可就大了去了,简直是两条道上跑的车。你想想,“月亮”的“月”,跟“猪肉”的“肉”,就算在古代,发音能混淆到一块儿去的可能性有多大?恐怕不大。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硬核的证据,就是 域外对音。啥意思呢?就是看看同时期,跟汉朝打交道的那些外国人,他们是怎么记录“月氏”这个名字的。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中亚那些古国的文献里,对“月氏”的音译,发音往往更接近于 yuè 或者类似的音,比如希腊文献里的 Tócharoi(吐火罗人,一般认为与大月氏有关)。这些外国人总不会故意把“肉”念成“月”吧?他们的记录,往往能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旁证。这些对音材料,几乎没有支持“ròuzhī”这个读法的。
所以你看,从汉字本身的古音演变,到域外的对音证据,都指向了 yuèzhī 这个读音。现代比较权威的工具书,比如《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基本上也都明确标注读作 yuèzhī。语言学界、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也是这个。
那为什么“ròuzhī”还这么流行呢?我觉得吧,一方面是 路径依赖。就像前面说的,一旦一个读音流传开来,有了群众基础,想纠正就很难了。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这个词,听到的就是“ròuzhī”,先入为主嘛。另一方面,可能也跟某些不那么严谨的出版物、媒体传播有关。有时候为了追求“通俗”,或者干脆就是没考证清楚,就沿用了旧的、错误的读法。这就好比网络上的谣言,传着传着,似乎就变成“真的”了。
我自己刚开始接触历史的时候,也被这个读音搞得很迷惑。一会儿听人说“ròuzhī”,一会儿又看到书上标着“yuèzhī”。后来查了些资料,看了看语言学方面的讨论,才慢慢明白过来,yuèzhī 才是更靠谱、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读音。
当然,语言这东西是活的,有时候也会有约定俗成的现象。但对于这种有明确历史出处、可以通过学术方法考证的专有名词,我们还是应该尽量追求准确。特别是像“月氏”这样一个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民族(想想他们西迁对中亚历史格局的巨大影响,还有后来建立的贵霜帝国),我们总得把人家的名字念对吧?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知识的严谨。
想象一下,几千年前,一支强大的游牧部落,在茫茫草原上迁徙、征战,他们的名字,在汉朝的史官笔下被记为“月氏”。这个“月”字,可能与他们的图腾有关,可能与他们的起源地有关,或者仅仅是一个音译。无论如何,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我们今天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用一个更接近当时发音的读法 yuèzhī,是不是感觉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近了一点呢?念成“ròuzhī”,总感觉……有点怪怪的,甚至有点滑稽,好像把一段严肃的历史剧,强行加入了搞笑元素。
所以,下次再聊到 月氏,或者在什么地方看到这个名字,大胆地念 yuèzhī 吧。如果有人跟你抬杠说念“ròuzhī”,你可以把这些道理掰扯给他听听。当然,没必要争得面红耳赤,毕竟语言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但至少我们自己心里得有杆秤,知道哪个读音是更有依据、更准确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背后其实是对待历史、对待知识的态度。
总而言之,月氏 读作 yuèzhī,是目前学界的主流共识,也是基于古音学和历史文献证据得出的更可靠结论。“ròuzhī”这个读音,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误会,是时候慢慢把它从我们的历史叙述中请出去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