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九年级化学,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大概就是各种变化吧。这门课,简直就是研究物质怎么变来变去的学问,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绕。
咱们得先搞明白,啥叫物理变化,啥叫化学变化。这个是基础中的基础。想想水变成冰,形态变了,但骨子里还是H₂O,这就是物理变化;而木头烧成灰,那可是彻头彻尾的改变,生成了新东西,妥妥的化学变化,常常还伴随着发光发热什么的。判断的关键就看——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抓住了这点,基本就稳了。
然后,我们天天呼吸的空气。别看它透明摸不着,里面的门道可多了。主要成分是啥?氮气 (N₂) 和 氧气 (O₂),按体积算,大约是78%和21%。氮气这家伙,性格稳得很,不爱搭理人,常用来做保护气;氧气呢,就活泼多了,能支持燃烧,还能供给呼吸,简直是生命之源。当然,空气里还有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CO₂) 和一些杂质。说到二氧化碳,可不能小瞧它,虽然含量少,但光合作用离不开,温室效应也跟它脱不了干系。对了,空气污染也是个重点,什么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都得知道它们的来源和危害。
接着是水 (H₂O)。生命之源+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但我们平时接触的大多是混合物,里面溶解了不少东西。所以水的净化就成了常考点。什么沉淀(加明矾吸附悬浮物)、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想想滤纸漏斗玻璃棒)、吸附(活性炭的拿手好戏,去味儿去色素)、蒸馏(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能得到纯水)。这一套流程,得熟悉。还要知道水不是取之不尽的,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喊了这么多年,真得落实到行动上。
学化学,不能不认识元素和原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也就是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元素符号,比如氢是H,氧是O,碳是C,必须记牢!原子呢,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由原子核(里面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因为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正负电荷正好抵消。原子结构示意图要会画,离子(原子得失电子后的产物,带电了)的概念也得清楚。
有了元素符号,就能写化学式了。这玩意儿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比如水是H₂O,二氧化碳是CO₂。怎么写呢?这就引出了化合价。这玩意儿绝对是初学化学的一大难关,但又是后面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躲不过去。简单说,化合价就是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有正价有负价。记口诀是必须的,“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等等。关键要掌握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知道一个元素的化合价就能推算出另一个。我当年就栽在这上面好几次,多练,真的,没别的捷径。
碳和它的化合物也是上册的重头戏。碳 (C) 这个元素很神奇,可以形成多种单质,比如硬邦邦的金刚石、软乎乎能导电的石墨,还有足球烯C₆₀。它们的物理性质差老远了,就是因为内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一样。然后是它的氧化物:一氧化碳 (CO) 和二氧化碳 (CO₂)。这俩兄弟,性质差别巨大!CO有毒性(煤气中毒就是它干的),还能燃烧,有还原性(能把金属氧化物里的金属给弄出来);CO₂呢,没毒,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能灭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检验它的经典方法),还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温室效应主要就是大气中CO₂太多惹的祸。
燃料这块儿,联系生活最紧密了。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但它们是不可再生的,而且燃烧会带来污染。所以我们要了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缺一不可),知道怎么灭火(反其道而行之)。还要关注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氢能,这些是未来的方向。使用燃料的安全问题也得注意,比如防止爆炸。
终于,到了化学的心脏——化学方程式!重头戏来了!它就是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写化学方程式,讲究“左反右生中间等,条件标变注气沉”。啥意思呢?反应物写在左边,生成物写在右边,中间用等号连接(别写箭头,虽然意思差不多,但规范是等号)。反应条件(点燃、加热、催化剂啥的)要标在等号上下。如果生成物里有气体,标个向上的箭头“↑”;如果生成物是固体沉淀(反应物里没有固体),标个向下的箭头“↓”。最最最关键的一步是配平!配平,哎哟喂,那可真是个技术活,目的是让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数目相等,这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配平方法有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等,得多练,练出感觉来。化学方程式不仅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能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
最后,必须隆重介绍一下化学反应遵循的基本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说的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啥守恒?因为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只是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物质而已。理解这个定律,对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配平化学方程式、进行化学计算都至关重要。很多实验题会围绕这个定律来设计,比如那个经典的白磷燃烧前后天平平衡的实验(要在密闭容器里做哦,不然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小颗粒会跑到空气中,称量就不准了)。
是不是感觉信息量有点大?九年级化学上册,确实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从宏观的物质变化,到微观的原子分子,再到化学用语的表达,最后落脚到化学反应的规律。知识点比较零散,但又相互关联。死记硬背可不行,得理解,得多思考,多动手做实验(如果学校条件允许的话),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学了氧气,就要想到它的化学性质活泼,能跟很多物质反应,这些反应就能写成化学方程式,方程式又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也要用到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这些概念……你看,它们都是连着的。
总之,九年级化学上册,是打开化学世界大门的第一步,虽然有点难,但搞懂了,你会发现一个充满奇妙变化的微观世界,还是挺酷的。加油吧!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