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嘛,这俩玩意儿,啧,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特别是咱们准备公共管理考研的时候,掰扯清楚它们之间的勾连,还挺关键的。要我说,公共关系,本质上就是放大了、组织化了的人际关系。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儿?
咱们先别扯那些干巴巴的定义。想想你自个儿,在学校里、在社团里、或者以后到了单位,你想跟人处好关系,得怎么着?是不是得主动跟人打招呼,聊聊天,了解了解对方是啥样的人,有啥想法,喜欢啥,不喜欢啥?遇到事儿了,得想着帮一把;有了误会,得赶紧解释清楚,别让疙瘩越结越大。这,就是人际关系,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那点事儿,核心是沟通、理解、信任和互惠。你对人真诚,人家才可能信你;你懂得倾听,人家才愿意跟你说心里话;你来我往,关系才能长久。
好了,现在把这个“你”换成一个组织,比如政府部门、一个企业、一个非营利机构。这个组织,它也不是活在真空里啊,它也得跟周围的人打交道吧?这些“周围的人”就多了去了,可能是它的员工(内部公众),可能是它的服务对象、消费者(外部公众),可能是媒体记者,可能是社区居民,也可能是其他政府部门或者合作伙伴。组织希望在这些人(或者说这些群体,也就是公众)心目中形象好,希望大家理解它、支持它,遇到事儿的时候能帮它说说话,至少别给它使绊子。这,就是公共关系要干的事儿。
你看,这不就跟人际关系对上了?目标都差不多: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系。只不过,公共关系面对的对象更广泛、更复杂,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多对多。而且,组织这个“大块头”出面,往往更正式、更有计划性。它不能像咱俩唠嗑这么随意,得琢磨用什么方式说(比如开个发布会、搞个公众开放日、运营个社交媒体账号),说什么内容(得准确、得体,还得考虑影响),什么时候说,找谁说。这一切都得围绕着塑造组织形象、争取公众理解与支持这个中心思想来。
但是!千万别以为公共关系就是人际关系的简单放大。它们有联系,但区别也老大着呢!
最明显的就是那个“组织”的身份。个人交往,你代表的是你自己。可公共关系里,那个发言人、那个活动策划,他代表的是整个组织的利益和形象。这背后就牵扯到组织的战略、目标、价值观,甚至法律法规的要求。说话做事,得有组织立场,不能完全凭个人喜好。这就比纯粹的人际交往多了好几层“紧箍咒”。
再一个,沟通媒介也不一样。人际关系,咱主要靠脸对脸说话、发个微信、打个电话。公共关系呢?很多时候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或者组织媒介(官网、宣传册、年报)去触达更广泛的公众。这就意味着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有“失真”,组织想表达的,跟公众接收到的,中间可能隔着好几道“滤镜”(比如媒体的选择性报道)。怎么穿透这些媒介,把信息有效、准确地传递出去,还要管理好经过媒介“折射”后的形象,这是公共关系的一大挑战,纯粹的人际关系里,这方面压力小多了。
还有,关系的功利性。人际关系,当然也可能带有目的,比如你想拓展人脉。但很多时候,我们更看重情感连接本身。公共关系呢,虽然也强调真诚沟通、情感联结,但它最终服务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功利性或者说战略性是明摆着的。组织投入资源搞公关,不是为了“交朋友”那么简单,是为了获得理解、支持、合作,是为了营造一个更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最高境界的公关,是让这种功利性看起来不那么赤裸裸,是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但这和纯粹的友谊还是有区别的。
说了这么多区别,咱们再绕回来看看联系。为啥说公共关系离不开人际关系这个“根”呢?
你想啊,组织形象再高大上,最终还是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感知、去评价。一个政府窗口单位,你制度定得再好,宣传口号喊得再响,结果工作人员态度冰冷、办事推诿,老百姓能对你有好印象吗?这时候,糟糕的“人际”接触瞬间就摧毁了精心构建的“公共”形象。反过来,如果工作人员耐心解答、高效办事,哪怕硬件设施一般,老百姓心里也是暖的,这就是好的“人际”互动在为“公共”关系加分。所以,组织内部成员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本身就是公共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咱们公共管理领域来说,一线人员与公众的直接互动,那简直就是政府形象的“最后一公里”,太重要了!
而且,公共关系的很多策略和技巧,其实就是从人际交往智慧里提炼出来的。比如,想获得支持,你得先了解对方需求(公众调研);想化解矛盾,你得坦诚沟通、承认错误(危机公关中的真诚原则);想建立信任,你得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组织信誉建设)。这些不都是咱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功吗?只不过公共关系把它们系统化、理论化、战略化了。
再往深了说,信任这个东西,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公共关系,都是压舱石。没有信任,你说啥都是白搭,做啥都会被质疑。人际间的信任靠长期相处、靠谱办事积累起来。组织要赢得公众信任,同样需要长期、持续地展现其可靠性、责任感和透明度。这种信任,不是一两次公关活动就能速成的,它渗透在组织的日常行为、产品服务、对内对外的每一次沟通互动中。你看,这又回到了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那个逻辑。
所以啊,别把公共关系想得太“虚”,觉得就是发发通稿、搞搞活动。它的根子,深深扎在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沟通、如何建立信任的土壤里。一个组织,如果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员工怨声载道,那它的“公共关系”基础肯定不牢靠,对外宣传得再好,也容易“后院起火”。一个组织,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它的公众,不能像对待一个个具体的人那样去沟通,只把公众当成冷冰冰的“目标受众”或“数据”,那它的公共关系也注定是脆弱的、难以持续的。
对于咱们考公管的来说,理解透这一点尤其重要。政府部门做公共关系,不是简单地“宣传工作”,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沟通和关系管理。这意味着不仅要懂政策、懂传播,更要懂人情事理,要有同理心,要能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设计沟通方案。政策出台前,能不能听听大家的声音?遇到突发事件,能不能及时、真诚地回应关切?日常服务中,能不能多一点耐心和温度?这些看似细微之处,恰恰是人际关系原理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一个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公共关系水平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就像是大树和它的根须。人际关系是基础,是细胞,是构成公共关系这个复杂生命体的基本单位和内在逻辑。公共关系则是人际关系在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延伸、应用和升华。理解了人际关系的微妙和重要,才能真正把握公共关系的精髓,才能让组织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建立起真实、稳固、有温度的连接。这连接,最终还是得落到“人”的身上,不是吗?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