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失调的孩子怎么训练?这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实在。直接点说,感统失调的孩子,训练的核心思路就俩字:游戏。对,你没听错,就是玩儿!但不是瞎玩,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玩。这事儿急不得,得像煲汤,小火慢炖,耐心和理解是那最关键的火候。
咱们得先搞明白,啥叫感统失调?简单粗暴点理解,就是孩子的大脑,在接收、处理、整合来自身体(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皮肤摸的、身体动的感觉等等)和环境的信息时,出了点小岔子。大脑里的“交通警察”有点乱,指挥得不太顺畅。于是乎,孩子可能就表现得:
- 特别好动,停不下来,像个永动机?那可能是前庭觉寻求刺激。
- 笨手笨脚,走路老摔跤,系扣子费劲?本体觉可能没发展好,对自己身体在哪儿、怎么动,有点“没数”。
- 怕脏、怕沙子、怕被抱着,或者反过来,对疼痛没啥反应?触觉系统可能过于敏感(防御)或过于迟钝。
- 还有的孩子,对声音、光线特别敏感,或者注意力很难集中,容易分心。
这些表现,五花八门,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以,训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观察和理解你家孩子。他是哪方面感觉处理“卡壳”了?他是感觉“寻求”型(需要更多刺激),还是感觉“防御”型(逃避某些刺激)?搞清楚这个,才能对症下药,不然就是瞎忙活。
好,搞清楚大概方向了,怎么“玩”?
针对前庭觉(管平衡感、空间感、注意力):
想想那些能带来摇晃、旋转、速度变化的游戏。公园里的秋千(轻柔地推,观察反应,别猛推吓着孩子)、滑梯(从低到高,从慢到快)、旋转椅(控制好速度和时间,别转晕了)、蹦床(这个很多孩子超爱!)。在家里,可以抱着孩子轻轻摇晃、转圈圈,玩“飞机”游戏(大人躺下,用腿顶着孩子肚子让他“飞”),或者简单地在地板上打滚、爬行。你看他转圈圈,可能不是调皮,是他的前庭觉系统在‘喊饿’,需要强烈的旋转刺激来‘喂饱’自己,才能感觉舒服点,才能安静下来。当然,如果孩子对这些活动表现出害怕、抗拒,那就得放慢节奏,从最轻微的刺激开始,千万别强迫。
再来说说本体觉(管肌肉关节的感觉,身体意识):
需要“用力气”的活动都挺好。比如,拔河游戏(可以用毛巾)、推墙、钻隧道(用纸箱或被子搭)、搬运有点重量的玩具(别太重,安全第一)、揉面团、玩黏土、跳格子、攀爬架。这些活动能帮孩子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肌肉和关节在哪里,用了多大的劲儿,增强身体的控制感和稳定性。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用点力道那种,很多孩子会觉得很舒服、很安心,这也是本体觉输入。或者用被子、枕头玩“卷寿司”、“压汉堡”的游戏,提供深层压力。
还有那个让人头疼的触觉(皮肤的感觉):
如果孩子是触觉防御型,特别怕脏、怕某些材质。那就要循序渐进。从他能接受的材质开始,比如玩光滑的积木、玩水(可以先从温水开始),慢慢过渡到玩沙子(可以先用干沙,再尝试湿沙)、玩米、玩豆子,甚至玩剃须泡、颜料(手指画)。关键是“脱敏”,让他一点点适应。别一下子就把他扔进沙坑里,那只会适得其反。可以准备一个“触觉箱”,里面放各种不同材质的小东西让他摸索。如果孩子是触觉寻求,可能喜欢到处摸、到处蹭,那就多提供安全的触觉刺激,比如不同材质的玩具、按摩球、刷子(用软毛刷轻轻刷皮肤)。
除了这些大的感觉系统,精细动作(比如穿珠子、搭积木、剪纸、写字)、视觉追踪(玩球、看移动的物体)、听觉辨别(听指令做动作、分辨不同的声音)等等,都可以融入到游戏中去。
整个过程,有几个原则,我觉得特别重要,得反复强调:
- 一定是游戏,不是任务! 要让孩子觉得好玩,他才愿意参与。别板着脸像上课一样。气氛轻松愉快最重要。
- 个体化!个体化!个体化!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家孩子。密切观察他的反应,随时调整策略。他喜欢什么,害怕什么,今天的状态怎么样?这些都得考虑。
- 尊重孩子的节奏和意愿。 他说“不”的时候,别强迫。可以换个方式,或者下次再试。建立信任感比完成某个“训练任务”更重要。
- 安全第一。 所有活动都要确保环境安全,器材安全,大人要在旁边看护好。
- 融入生活。 感统训练不是非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才做。洗澡时玩水、玩泡沫;吃饭前帮忙摆碗筷;出门时走不同的路面(草地、石子路);帮忙提购物袋… 生活中处处是机会。
- 家庭参与是王道。 专业机构的训练当然有它的好处,老师更专业,器械更全。但一周一两次,效果有限。真正要看到改变,还得靠家里每天的坚持。把学到的方法,融入到日常互动里。
- 放平心态,接受“慢”。 感统失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进步很慢,甚至会有反复。这时候,家长的耐心和平常心太重要了。别焦虑,别跟别的孩子比。看到孩子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真的,耐心这俩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唉,一把辛酸泪。但你得挺住,为了孩子。
说到底,感统训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调整,一种更懂孩子、更能满足他内在感觉需求的互动模式。它不仅仅是技巧,更是爱和智慧的体现。你得变成孩子的“感觉侦探”,去破译他行为背后的密码;你得变成他的“玩伴”,在游戏中引导他成长;你更得是他的“安全港”,在他感觉失控、沮丧的时候,给他无条件的支持和拥抱。
这条路不好走,但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得当,坚持下去,你会看到孩子慢慢地变得更适应环境,更自如地探索世界,那眼神里的光彩,会让你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了。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多父母都在这条路上摸索、前行。找到同路人,互相交流取暖,也能获得不少力量。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