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有意思。人山人海,你说它是比喻吧,好像是那么回事儿,把人堆比作山,把人流比作海。但你要说它就是个纯粹的比喻,我感觉又不全对。骨子里,它那股劲儿,那股强调‘多到吓人’的劲儿,夸张的成分,绝对是占大头的。所以,要我给个准话,我会说:人山人海,主要是夸张,但它巧妙地借了比喻的壳,让这种夸张变得特别形象、特别有冲击力。
你看啊,夸张是啥?就是故意把话说得超过实际情况,为了强调某个特点或者感觉。比如“白发三千丈”,愁出来的白头发哪能真有三千丈那么长?就是为了说愁得厉害嘛。人山人海也是一个路数。五一十一黄金周,你去趟西湖,去趟外滩,那场面,啧啧,脑袋挨着脑袋,肩膀蹭着肩膀,往前挪一步都费劲。这时候你说“人真多啊”,太平淡了,完全表达不出那种被人群淹没的窒息感。你说“人挤人”,也还不够。
这时候,人山人海蹦出来,就不一样了。山!给你什么感觉?堆积、厚重、连绵不绝、难以逾越!往那一杵,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头,感觉人都叠起来了,像座山一样堵在那儿。海!又是什么感觉?辽阔、流动、无边无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群像潮水一样涌过来,一波接一波,感觉自己就是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被吞没。
这俩意象一组合,人山人海,哇,那画面感,那冲击力,绝了!它不是在跟你细细解释人有多少,密度有多大,它是直接把“多到极致”、“拥挤到极致”的终极形态砸你脸上。告诉你,这人多的程度,已经超出了你日常理解的范畴,得用山、用海这种自然界最宏大、最有体量感的东西来形容才够劲儿。这,不就是夸张的核心目的吗?把程度放大到极致,让你瞬间明白“哇,人真的太多了!”
但是,为啥又说它有比喻的味儿呢?因为它的确是用了“本体(人) + 喻体(山、海)”这种结构。它把“人群聚集的状态”比作了“山”,把“人群流动的状态”比作了“海”。这种类比,是存在的。山,强调的是静态的密集和高度;海,强调的是动态的广阔和涌动。这两个角度,恰恰抓住了大规模人群聚集时的两种典型特征:要么堵得像山一样动弹不得,要么像潮水一样向前涌动。
所以,你说它是比喻,没毛病,形式上就是。但关键在于,这个比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去细究“人”和“山”、“海”之间到底有哪些精确的相似点,不是为了描摹,而是为了强调那个“多”字。它借用了山和海的宏大意象,来极度渲染人多的程度。这种以“类比”形式达成的“强调”,就是夸张。很多夸张手法,其实都暗含着比喻的影子,或者说,是借助比喻来完成的。就像说“他饿得能吃下一头牛”,也是把“极度饥饿”比作了“能吃下一头牛”的食量,本质还是夸张饿的程度。
想想那些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人山人海吧。春运时候的火车站,检票口乌泱泱一片,感觉自己是被后面的人推着走的,那就是一片涌动的“人海”。热门演唱会现场,内场站满了人,看台上也密密麻麻,灯光一打,感觉整个空间都被填满了,那就是一座喧嚣的“人山”。还有那些网红打卡点,节假日的时候,排队的长龙甩出几百米,拍照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你想找个没人的角落?做梦!那种绝望感,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这个词,妙就妙在它的普适性和强烈的情绪色彩。无论是形容节日的喜庆、旅游的热闹,还是抱怨交通的拥堵、排队的无奈,人山人海都能用。而且,它自带一种画面感和氛围感。一说出来,听的人脑子里立马就有画面了,甚至能感受到那种嘈杂、拥挤、甚至有点让人烦躁的气氛。
我个人觉得吧,纠结它到底是纯粹的比喻还是纯粹的夸张,意义不大。语言这东西,很多时候是活的,是交融的。人山人海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它完美地融合了比喻的形象性和夸张的强调性,创造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效果。非要给个定性,那它就是以夸张为核心目的,以比喻为表现手段的一个成语。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这种巧妙的结合。它不是干巴巴地告诉你“人很多”,而是用山和海的意象,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多到爆棚”的震撼。
每次看到或者用到这个词,我都会觉得,咱们老祖宗在创造语言的时候,是真的有智慧,有想象力。能把那么抽象的“数量多”的概念,用这么具体、这么有气势的两个字眼给固定下来,而且流传这么久,深入人心,简直是神来之笔。它早就超越了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法的定义,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我们描述特定场景时的共同语言。所以,下次再遇到人挤人的场面,脱口而出“人山人海”的时候,不妨咂摸一下这个词的味道,感受一下它背后那股子既像山又像海、既是比喻又是夸张的强大力量。真的,挺妙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