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这个词牌名,光听名字就觉得,哎呀,有点儿意思。像做了个梦似的,恍恍惚惚,抓不住,却又好像有点儿印象,有点儿滋味儿。它到底啥意思?简单说,如梦令就是个词牌名,是古人写词时遵循的一种格式、一种曲调的名称。据说,这名字跟唐庄宗李存勖有关,他做了个梦,醒来写了首词,调子就叫《忆仙姿》,后来苏轼觉得这名字太俗,可能也觉得这调子本身就带着点梦幻感,就给改成了《如梦令》。这当然是传说,听听就好,不必太较真。
但关键不在于这名字怎么来的,而在于它自带的那种意境。如梦令,三个字,轻轻巧巧,却好像一下子把人拉进了一种特定的情绪氛围里。什么氛围?就是那种恍惚的,带着点怅惘的,对易逝的美好有点留恋,又有点无可奈何的感觉。像清晨醒来,昨夜的梦境还残留在脑海边缘,清晰又模糊,甜美又带着点失落。
说到如梦令,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李清照。简直就是把这个词牌写活了,写绝了。她的两首《如梦令》,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也是把“如梦”这两个字的精髓给挖透了。
先说那首最有名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开头就把人带进去了。你想想那个场景:头天晚上喝多了,外面还刮风下雨,稀里哗啦的。第二天早上醒来,宿醉未醒,头昏沉沉的,但心里还惦记着点事儿。什么事?院子里的花!于是就懒懒地问那卷帘丫鬟:“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丫鬟的回应,多半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点敷衍,“哦,海棠花还好好的呢。”
可李清照是谁啊?心思那个细腻,敏感得跟雷达似的。她不信,或者说,她不愿意相信。于是就有了那千古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句,简直了!连问两声“知否”,那语气里的焦急、嗔怪、还有不易察觉的伤感,一下子就出来了。她知道,经过一夜风雨,那娇嫩的海棠花,肯定受不住。“绿肥红瘦”,这四个字,画面感太强了!叶子经过雨水滋润,愈发浓绿、肥硕,而那些曾经艳丽的红花呢?怕是已经凋零、稀疏,只剩下残红点点了。这哪是问花啊,分明是在感慨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美好事物总是那么容易凋零破碎。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像一场美梦醒来后的怅然若失?昨夜繁花似锦,今朝绿肥红瘦,这对比,这落差,本身就带着浓浓的“如梦”感。那种逝去的美好,就像梦一样,抓不住,只能在回忆里叹息。每次读到这里,都觉得心被轻轻揪了一下,那种对易逝之美的敏感和痛惜,被她写得淋漓尽致。
再说她另一首,“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又是另一种“如梦”。如果说“绿肥红瘦”是梦醒后的伤感,那这首就是沉浸在梦境中的酣畅淋漓。画面切换到少女时代,傍晚时分,在溪边的亭子里玩得那叫一个尽兴,“沉醉不知归路”。注意这个“沉醉”,不光是酒醉,更是陶醉于那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陶醉于那自然的美景之中。玩得太嗨了,天黑了都不知道回家。然后呢?“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随性而为,划着小船,一不小心就闯进了荷花丛的深处。那画面,想想都美:夕阳余晖,水波荡漾,小舟在密密的荷叶荷花间穿行,四周静谧,只有水声和桨声。这简直就是一场青春的迷梦啊!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为了找到回去的路,急着划船,争先恐后地,结果把水边栖息的沙鸥、白鹭都给惊飞了。扑啦啦一阵响,打破了宁静,也仿佛一下子从那沉醉的梦境中惊醒。
这首词,明快、活泼,充满了青春的气息。但你细细品味,它依然带着“如梦”的味道。为什么?因为这是回忆。是成年后的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后,回想起少女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纵情欢乐的时光。那段时光,美好得就像一场不真实的梦。如今再回首,“常记”,那个“常”字,说明她经常想起,但越是想起,就越觉得那段日子恍如隔世,像一场再也回不去的美梦。那种明快的画面背后,隐藏着深深的物是人非的怅惘。所以,即使是写乐景,如梦令这个调子,也天然地带上了一层回忆的滤镜,让快乐也染上了梦幻和易逝的色彩。
当然,如梦令这个词牌,并不只能写这种伤感或怀旧。它本身短小(只有三十三个字)、精悍,节奏感强,适合捕捉瞬间的感受、画面或情绪。就像拍一张快照,或者记一段梦里的片段。所以,理论上它可以写各种题材。但不可否认,李清照用她的天才之笔,赋予了如梦令一种特别的气质,一种与“梦”相关的,或伤感,或迷离,或怅惘,或美好而易逝的感觉。后人再用这个词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她的影响,或者说,这个词牌本身的气场,就更容易吸引这类情绪的表达。
所以,“如梦令意思”是什么?
它首先是一个词牌名,一种格式规定。
但更深层次,它是一种情绪的载体,一种意境的暗示。它指向那些如梦似幻的瞬间,那些逝去的、令人留恋或感伤的片段。它关乎记忆,关乎时间,关乎那些抓不住却又萦绕心头的感觉。它可能是清晨醒来对梦境的追忆,可能是午后阳光下的一阵恍惚,可能是对青春岁月的回望,也可能是对易逝之美的轻声叹息。
对我来说,读如梦令,尤其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就像是在品味一杯有后劲的酒。初入口可能清冽,甚至带着甜意(像“常记溪亭日暮”),但咽下去之后,总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苦涩或怅惘慢慢回荡上来(就像“绿肥红瘦”的底色)。它不激烈,不声嘶力竭,但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刚好触动你心里最柔软的那个地方。那种感觉,嗯,就像做了一场短暂却印象深刻的梦。醒来后,天光大亮,世界照常运转,但心里某个角落,还残留着梦里的光影和温度。这就是如梦令给我的感觉,一种诗意的真实,一种生活中难以言喻的瞬间被精准捕捉后的共鸣。它提醒我们,生命中许多珍贵的时刻,其实都带着点“如梦”的特质——美好,短暂,值得回味,也难免伤感。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