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鲁迅《父亲的病》主要内容是什么?

开头是鲁迅先生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父亲生病求医问药的经历,以及父亲最终去世的过程。文章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庸医的愚昧和封建迷信的荒谬,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旧社会医疗现状的批判,以及对当时人情世故的无奈与辛酸。

记忆像一条长河,缓缓流淌,冲刷着岁月的痕迹,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印记。童年时代的记忆尤其深刻,那些人,那些事,总是在不经意间浮上心头。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就带我们回到了他的童年,回到了那个充斥着庸医、迷信和无奈的年代。

我的父亲,身体一向硬朗,却突然病倒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为了治好父亲的病,我们一家四处求医问药。从名医到普通郎中,几乎尝试了所有能找到的医生。

第一个医生是远近闻名的“名医”,他穿着考究的丝绸长衫,说话慢条斯理,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他只是简单地看了看父亲的舌苔,号了号脉,就开出了一张长长的药方,上面写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药材:败鼓皮丸、原配蟋蟀一对……这些药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很难找到。为了凑齐这些药材,我们一家四处奔波,倾尽所有。然而,父亲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后来,我们又请了另一位医生,这位医生据说擅长“祝由科”,也就是所谓的“神医”。他并不需要看病人的身体,只需要念念咒语,画几道符,就能治好百病。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神神叨叨地念着咒语,燃烧着符纸,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怪的味道。我们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奇迹的出现,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父亲的病情依然没有好转。

再后来,又请了一位据说医术高明的“中医”,他给父亲开了很多药,有丸药、散剂,还有各种汤药,每天都要煎煮好几碗,苦涩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屋子里。父亲强忍着痛苦,一勺一勺地喝着那些苦药,我们在一旁看着,心如刀绞。然而,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父亲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反而日渐消瘦,精神萎靡。

每一次求医,都像是在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然而,这些稻草最终都断裂了,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望。那些所谓的“名医”、“神医”,其实都是一些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他们不仅没有治好父亲的病,反而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也让我们对医疗彻底失去了信心。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人们对疾病的认知非常有限,往往会求助于一些迷信的方法。除了求医问药,我们还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偏方,甚至请了巫婆神汉来家里做法事,希望能驱除病魔。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

眼看着父亲一天天消瘦下去,我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那种无力感,至今想来仍然令人窒息。我清晰地记得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充满了无奈和不舍,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却又无力地松开了。

父亲的去世,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我不仅失去了一个慈爱的父亲,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感到了深深的绝望。庸医的愚昧、迷信的盛行、人情的冷漠,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无比的痛心。

回想起这段经历,我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悲痛。鲁迅先生用朴实而深刻的文字,将这段经历描绘得淋漓尽致,引发了人们对旧社会医疗现状的反思。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落后。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要不断努力,去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现状。

《父亲的病》让我感触最深的,不仅仅是鲁迅先生对父亲的怀念,更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文章中那些庸医的形象,至今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他们装腔作势,故弄玄虚,不仅没有治好病人的病,反而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这篇文章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和理性是多么的重要。在面对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相信科学,而不是迷信和偏方。

读完《父亲的病》,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落后,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永远保持一颗求真务实的心,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鲁迅《父亲的病》主要内容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