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中秋节古诗二首

秋意渐浓,桂香浮动,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至。赏明月,品月饼,念故乡,这些都是中秋挥之不去的主题。而古人对中秋的感怀,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一抹诗意的色彩。这里为大家分享两首我私藏的,适合中秋品读的古诗,它们分别是李白的《静夜思》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篇读罢,或许你也能感受到古人与你我一样的思乡情切。

说到中秋节的古诗,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都是与月亮相关的诗句。的确,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最是引人遐思。李白的《静夜思》可谓是妇孺皆知,它虽然并非专为中秋而作,但诗中描写的意象和情感,却与中秋的氛围无比契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开篇就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月夜,明亮的月光洒满床前,诗人迷蒙中,恍惚以为是地上的秋霜。一个“疑”字,将诗人朦胧的睡意和清冷的月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试想一下,你在一个秋夜醒来,看到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棂洒落在屋内,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错觉?这种似梦似幻的感觉,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诗可谓千古绝唱,它将望月和思乡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诗人抬头望月,明月如此皎洁,如此美丽,却又如此遥远,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低头,不仅仅是动作的描写,更是情感的沉淀。低头的那一刻,故乡的景象,亲人的音容笑貌, childhood 的美好回忆,都涌上心头。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异乡的夜晚,对着月亮,思念家乡。李白用简洁的语言,却道出了普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

《静夜思》之所以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的简洁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意象,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也正是这份真挚,让这首诗跨越了千年,依然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除了李白的《静夜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也是一首值得在中秋品读的佳作。与《静夜思》的简洁明快不同,《望月怀远》更加含蓄蕴藉,情感也更加深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歌开篇就展现了一幅壮阔的景象:茫茫的大海上,一轮明月缓缓升起。而此时此刻,无论身处天涯海角,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这两句诗不仅点明了中秋望月的主题,也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即使天涯共此时,却无法共赏明月,相隔千里,只能遥相对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情人”并非单指恋人,也可以指亲人朋友。漫漫长夜,思念之情更加浓烈,彻夜难眠,辗转反侧,都是因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一个“怨”字,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被月光惊醒,灭掉蜡烛,是因为月光已经足够明亮。披衣而起,是因为感受到夜露的湿润。这两个细节描写,将诗人彻夜未眠,沉浸在思念中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多么希望能够将这美丽的月光捧在手中,送给远方的亲人,可是却无法做到。最后,诗人只能回到床上,在梦中与亲人相会。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美好的期盼。

《望月怀远》与《静夜思》相比,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它没有直接描写思乡的场景,而是通过对月光的描写,对夜晚的感受,以及对梦境的期盼,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中秋佳节,不妨静下心来,品读这两首古诗,感受古人与你我一样的思乡情怀,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启发,让大家对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七点爱学 » 中秋节古诗二首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