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中秋佳节,最是让人心生感慨。这句“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中秋月》。诗句朗朗上口,意境开阔,描绘了中秋月圆之夜的盛景,也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诗,感受诗人笔下的中秋月色,体味诗中蕴含的深情。
🌙 中秋赏月,自古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墨客到普通百姓,都对这一节日充满着特殊的感情。而诗词歌赋,更是成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的重要载体。韦庄的这首《中秋月》,便是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 全诗如下:
八月十五夜,月儿像玉盘。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歌开篇即点明时间——八月十五夜,也就是中秋节的晚上。紧接着,诗人用一个简洁明了的比喻“月儿像玉盘”,将中秋圆月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个“像”字,将天上的明月与人间的玉盘联系起来,既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又增添了一丝人间烟火的气息。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抬头望月,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如同一个巨大的玉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
诗的第二句“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流传最广的诗句。 “一年逢好夜”,点明了中秋节是一年中最好的夜晚,蕴含着对中秋佳节的赞美之情。“万里见明时”,则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表明在这一天,普天之下,都能见到这轮皎洁的明月。诗句简洁凝练,却气象宏大,将中秋月圆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试想,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无论你身处何方,都能与家人朋友共享这美丽的月光,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啊!
诗的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以一个疑问句结尾,将读者带入到一种思考之中。在这样一个月圆之夜,谁又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句,却蕴含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引发了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 韦庄,晚唐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以清丽婉转著称。而这首《中秋月》虽然是诗歌,却也带有他词作的风格。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自然,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和记忆。
✨ 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并被人们广泛传诵,不仅是因为其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更重要的是它表达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团圆的渴望。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光。而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能够让人们放下工作,与亲人团聚,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
🎑 今年中秋,不妨与家人朋友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感受这美好的节日氛围。让我们一起在月光下,吟诵这首《中秋月》,感受诗人笔下的中秋月色,体味诗中蕴含的深情。
最后,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大家一些关于中秋的文化感悟,让这个节日更有意义!
评论前必须登录!
立即登录 注册